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7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4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环境美学逐步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在当代生态美学发展中,"生态"与"环境"之争持续多年,中西美学由此得到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之"原生性"特点也由此得以突显。由此深化了产生于《周易》的"生生美学"之"生命的创生"的丰富内涵。本文阐释了"生生美学"所特具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太极图式"与"线性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其特有的道德理性与知白守黑的逻辑特性。"生生美学"特别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表现于意境、筋血骨肉、琴德、气韵生动、虚拟表演、因借与吉祥安康等传统艺术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62.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63.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存在论维度是进行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只有在存在论的视野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在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64.
韵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学和诗学范畴.韵于六朝时作为美学、诗学范畴诞生,并用来品音、品人、品书、品画、品诗.外来佛教思想对韵范畴起了推动作用,声音之韵美的发现印得益于佛经的传译;人物风韵之美明显受到了佛教涅槃佛性论的影响和启发;诗学之韵则受到佛教语言观悖论的影响.佛教及其思想的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韵范畴的意义演变.正是佛教思想的影响,韵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65.
《东岳论丛》2017,(5):185-192
《金瓶梅》对晚明道教科仪、法事、经韵、宫观的细致描画,近乎"道教百科全书",而《金瓶梅》将人的欲望和宗教宿命论紧紧地栓在一起,为读者精心排演了一出平凡而动人的宗教剧。在小说呈现的陈腐的社会现实中,作者以人性作为一个切口,在充分肯定人欲、人性的基础上,又对人欲泛滥、人性之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金瓶梅》空幻式的草草收尾也正体现了作者"反叛"后内心无比痛苦、孤独、彷徨和空幻的复杂心绪,从作者肯定人欲又对人的私欲泛滥进行批评的主题矛盾中,看得出作品希望人们能够在顺应天理、尊重世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更好地完善人性的意愿,这种人生态度也有着对道教思想的最深刻体悟。  相似文献   
66.
谭好哲 《文史哲》2012,(5):132-141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当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弄清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曰边界究竟何在,是继承守正的前提,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原则和主要观念上来。在此前提下,还应将守护边界与拓展边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内聚性的守持与开放性的外拓之间建立起一种既守护住"主义"又使"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蕴的创新机制;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中国问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无不表明,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展开理论之思,是理论研究能否取得成就产生影响的关键。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与学界普遍强调的现实关怀意识和中国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来具有方法论上的巨大优势,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研究方法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基于此种状况,必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其二是逻辑与历史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原则。在遵循这两大原则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一些更加切近文艺特性的研究方法,也应予以发扬光大,这主要有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汲取了各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基于对象感性存在特殊性之艺术的或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7.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8.
中国传统建筑“象法宇宙”,是为了与天地建立起同构对应关系,实现天、地、人三者和谐共生的审美诉求;它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浑然天成;它以“中”为轴,以“和”为审美旨归,致力于实现伦理礼序的和谐;它以木为结构,以门窗为界口,追求生命之气与自然之气的交流.  相似文献   
69.
曾繁仁先生潜心研究美学35年,在西方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四个领域都有所突破和建树。西方美学是曾先生整个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和智慧来源之一,审美教育研究则是将美学理论与教育结合的典范,具有沟通理性与感性、德育与智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不可替代"的"综合中介"作用;文艺美学研究是曾先生学术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突破领域;生态美学研究则是曾先生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0.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