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3 毫秒
21.
明清通俗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情欲观的演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通俗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情欲观呈现出阶段性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阶段:工具和符号、蔑视情欲阶段;浪女与菩萨、情欲矛盾阶段;淫妇与情痴、张扬情欲阶段;世俗与新女性、超越情欲阶段;真情与意淫、情欲诗化阶段.  相似文献   
22.
曾朴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对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堪称近代中国之最。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他对浪漫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据所见资料统计,曾朴所译雨果作品共19种,其中长篇小说《九十三年》(今译《九三年》)、《笑的人》(今译《笑面人》)2部,戏剧《欧那尼》、《枭欤》(又译《吕克兰斯鲍夏》)、《银瓶怨》(又译《项日乐》)、《吕伯兰》、《钟楼怪人》等12部,散文《歌那尼出幕的自述》、《恋书的发端》2篇,诗歌《童》、《愤激》、《我的恋书》3首。可见,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第一人。“选择各时代、各国、各派的重要名作,必须遄译的次第译出”是曾朴从事翻译的基本主张,“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作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是曾朴的创作原则。因此,他译介雨果,也师从雨果。对雨果的广泛接受和借鉴成为曾朴创作的重要特色。在曾朴的作品中,读者时常可以窥见雨果精神的存在。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创作领域,而且深入到题材、主题、创作方法、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3.
郁达夫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在接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重点在于阐释文学艺术中的感伤问题。他的感伤诗学不仅具有明显的西方人文色彩,在系统介绍、阐释西方文论的同时也构建出自己的感伤诗学理论体系,使以前中国传统感伤理论仅有经验陛的表达变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并具有中国感伤诗学的特色,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4.
从内部观察,完成体和进行体分别表示事件的完成和未完成。安徽岳西赣语完成体、进行体的标记词丰富,格式多样,较具特色。二者以"着""脱""在""在恁底""在底""倒"等为标记,构成不同的格式。其中"动词+着"使用频率非常高,"着"的体标记功能有所衰减、损耗,为强调动作的完成,叠加表示完成的标记"了[liau44]",形成"动词+着+了"的格式。进行体标记"在恁底[?hei13n·24-2ti0]"源于处所义"在恁底[?hei13n·24ti0]"的虚化。  相似文献   
25.
在《小坡的生日》中,借助童话话语,老舍将观光的好奇与浪漫的想象叠加在一起,塑造出有关南洋的典型意象:花园意象,显现出其南洋视点的复杂性——现实性态度和梦幻性态度的并存。与之前的南洋叙事相比,老舍自觉超越传统和西方影响,建构出了一种不同于远古神话话语也不同于西方霸权话语的个性话语方式,贯彻着可贵的修正意识,意味着现代中国作家对新的异域话语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6.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7.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8.
肖向明 《晋阳学刊》2006,11(5):103-109
在科学逐渐昌明、现代意识勃发的“五四”社会趋势下,“鬼”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遭遇、现代作家新的文化态度以及表露于启蒙与审美不同层面的文学纠葛等话题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生存都是富有探讨意义的。  相似文献   
29.
伍世昭 《学术研究》2006,42(5):135-139
文章运用文学价值学、美国文学理论家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和刘若愚艺术过程四阶段理论,结合中国20世纪历史文化境遇和西方文化、诗学的影响,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意识、精神启蒙、审美感悟、语言形式、学理认知诸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总体考察,为学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0.
东汉墓志语料丰富,是研究东汉词汇的重要出土材料。本文对东汉碑刻中的13条词语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