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醒世姻缘传》中,女性人本意识的觉醒和为争取权力、自由而对男性施以几近变态的报复是导致父权秩序倾覆的主要原因,而男性文人自身的弱质同样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大时代面前,他们未能积极地调整好自己。人格卑劣,生活能力低下,再加上好色轻薄等种种恶习,最终使自己失去了父权优势,引发了阴阳倒置及传统文明的裂变。  相似文献   
32.
已有的研究论著在论及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及其悲剧观念时,忽视了他的矛盾文化心态对其悲观主义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而这正是揭开王国维自杀原因的关键。王国维的矛盾文化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传统思想观念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观念的矛盾;对西学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态度;对社会现实政治的认识上的矛盾心理。它们都对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反思”以前背诵的诗句 ,暗问为什么会喜欢它们 ?为什么它们为人们所接受和激赏 ?不免刨根究底 ,欲弄个水落石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道理是很明白、明显的 ,然而王之涣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欲”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想东坡先生要识“庐山真面目” ,其途径也定与“更上一层楼”相类 ,须登到高处 (山顶 )方可 ,要“超越”出去才行。苏轼诗…  相似文献   
34.
柏拉图超越了阶级的局限,以理想国的需要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文艺纳入理想国这个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在理想国中为艺术定位.他的艺术管理思想不仅显示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历史进步.他重视艺术创造的真善美,主张艺术判断应该有德才兼备的裁判人,这都体现了柏拉图对艺术的尊重,也意味着他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创造规律的深刻洞察.但他理性至上,忽视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又显示了其理论的偏颇.  相似文献   
35.
长期以来,我们将创造社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之下,认为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它的作品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事实上,创造社主要成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密切。郭沫若在回忆创造社时曾说:“创造社这个团体一般是称为异军突起的,因为这个团体初期的主要分子如郭。郁、成、张对于《新青年》时代的文学革命都不曾直接参加,和那时代的一批启蒙家如陈。胡、刘、钱、周,都没有师生或朋友的关系。”①郭沫若这位未直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诗人却一直与鲁迅并称为五四时期的两面旗帜…  相似文献   
36.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en.吕友仁先生着文,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是“骖”的借字,当读cdn(见帖汉语研究价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掺’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至田夫野史,都称曾子为曾参(日记卜,无有读曾参(C日一者。曾子故里山东鲁西南一带地区的百姓也都读Shgn。清代以前,也未见有读con者,不读csn倒有确证。《说文·林部》给“森”注音说:“读若曾参之参。”“参”与“森…  相似文献   
37.
一20年代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源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范畴诞生不久,异国就开始了对它的译介和评论。40年代后,国外汉学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上,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50年代到60年代初,国外对中国现...  相似文献   
38.
阐释学“重建原意说”由于理论自身的矛盾性,造成了理论内部自我解构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9.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义"首先包含道义,其次应包含义务。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应当"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褒"义"贬"利",同时又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孔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40.
包山楚简的卜祝祭祷文献古奥难训 ,内容离奇 ,但若仔细品味 ,会发现有韵律可寻。其文学意义是证实了古代顺口溜、韵文的大量存在 ,其史学意义是记录了楚国占卜的程式和内容 ,其文字学意义是展示了楚国文字与中原文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