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中国的绿色政治从内涵和外延上均超越了西方的绿党政治与生态政治,既包括了人与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人与社会的生态化两个维度,又凸显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动力的中国特色。在绿色政治的理念层面,包含了将生态文明融入执政思维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在制度层面,把生态问题纳入到政治制度体系当中,形成以环境为对象与内容的制度设置以及政治制度体系之间关系的有序化;在实践层面,包括政治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实践以及政治生态建构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制度制权、反腐建设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42.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党学说的基本要求,更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科学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伴随转型时期世情与国情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社会的建设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要立足于当下农村社会的实际背景与现实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从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3.
在中国,亲属相盗作为盗窃罪的特殊类型,自上古三代就已为法律所特别关注,其相关法律规制在封建成文法典中日臻细密、严谨,该立法传统中断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法律是正义的文字表达,最具生命力的刑法规范是那种与具体的生活事实建立起稳固而持久的实质性对应关系的良法,由此,从伦理角度对封建社会亲属相盗立法进行分析,寻找合于时代的民族精神、伦理规范,对今日中国刑法的科学与发达能够提供些许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4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从古到今的革故鼎新,已经成为增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凝聚力的不竭动力,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至关重要的过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对策,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5.
站在幸福观角度对瞿秋白心路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而瞿秋白幸福观的存在性、研究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前瞻性,自然成为论述的关键和重点。这需要在分析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幸福观意蕴,并阐述其幸福观隐含性和存在性的合理因素。结合研究现状和社会现实,进一步从瞿秋白与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顺势中,瞻望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发展必然性和内在统一性,从而梳理出一条瞿秋白幸福观研究的科学线条和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46.
从18世纪开始,犹太人为寻求平等和自由,纷纷背弃犹太教,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淡漠;19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的反犹浪潮再起,犹太人陷入了两难境地。为寻求犹太民族的生存之道,阿哈德·哈姆提出了文化犹太复国主义。  相似文献   
47.
2020年伊始,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并迅速向全省和全国其他地区蔓延。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党中央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科学领导、精准施策;广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冲锋在前;基层党组织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最大政治优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战胜疫情的内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充分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是战胜疫情的必要保证,这是中国战胜疫情的基本经验。中国式"战疫"史前未有、世所罕见,为其他国家防控疫情提供了重要借鉴,为世界赢得"机会窗口",在世界历史中成为全民抗疫的典范。  相似文献   
48.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是"以仁为本"。仁爱之心的不断扩展,使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过渡,因为人与自然是同本同源的,"仁"(生物之德)是其共同本质。"仁"所要求的世界秩序是爱有差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人为本,实现爱人与爱物的统一。人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履行自己的天职,即"赞天地之化育",这便是"仁"的实现。  相似文献   
49.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量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与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之间构成尖锐矛盾,客观上要求农民合作社的积极参与。农民合作社参与供给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具有确切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事实表明,农民合作社已经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供给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其实践绩效不容否定,但由于制度环境欠佳、政府支持乏力、内部运作不良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合作社参与供给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能力、动机、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应有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50.
思想政治教育分期问题,一直是本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无论是党史领域还是思政领域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研究都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文献。从学术史考察,思政分期的研究在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进路:一是以大历史观为依据的观念呈现,其着重从党史、国史和革命史的宏观角度来讨论思政学科分期,这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念;二是在大历史观之下以当下领导人新论断、国家发展战略与政治转型、公共政策变迁以及学科体系转型为分期理据,后者未有直接论述,但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观之。两种研究进路既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识性,共同表现了追求思政学科发展的自觉意识。由历史观的宏观分期向学科史的微观化转型,建构思政学科分期的科学化与微观化进路,遵循精细化进路,促进内在研究范式的创新,推进研究阶段与过程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思政学科分期研究之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