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瞿秋白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嬗变和奋斗历程。这一历程使他的"疏离型"幸福观以其独特的文化气度呈现出别样的幸福境界,文化气度源于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架构,幸福境界也随幸福形态的交叉转变而体现出层次性和融合性。以赴苏联考察学习为时间节点,表现出的传统和现代前后两种"疏离型"幸福形态,共同构成了瞿秋白宏大磅礴的幸福气象。其中,"疏离型"幸福的传统形态以其作为"旧士文人"的特殊身份和独特境遇,展现出既有儒家、也有道家、还有佛家的人生圆融智慧和"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弹性幸福境界。激扬的个性、文人的情怀和边缘化的立场既体现疏离特性,又突出生态圆融,更彰显幸福形态,是得以窥探其人生轨迹的三个典型方面。  相似文献   
92.
习近平幸福观强调人民现实幸福的获得,而"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又关乎着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以习近平幸福观为指引,将人民幸福与中国梦进行交融式发展、引领科学幸福观的塑造、提升社会幸福度以及重视"青春幸福"的力量,发挥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生力军作用,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93.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民间信仰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乡村的民间信仰长期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且伴随乡村经济转型与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国乡村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态势在意识形态理念与实践形式两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现象。多元化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但当超越其良性冲突的界线,就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政府与相关社会组织应对乡村民间信仰进行积极地监测、评估及治理,发挥其正面功能,消除激烈冲突而带来的消极作用,进而为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
"本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哲学完成了从本原到本质的分化;经典作家指明了本质的存在形式,厘清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对本质做出了描述性说明;现代西方哲学以独特的视角对本质的结构与构成作了有益的探索。本质的内涵应当是:事物成为它自身的根本规定性或占统治地位的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与质不能等同,本质存在于质中,是比质更深刻的范畴。  相似文献   
95.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闲下,政府行政角色美德有着特定的内涵.当前,政府行政角色美德存在着缺失现象,表现为:行政角色职责转变不彻底;行政角色责任定位不明确;行政角色逐利倾向过度扩张;权力腐败蔓延.因此,必须加强行政角色美德的建构,在全社会培植统摄人心的公正精神气质;制定基于公正理念的可持续的行政角色规范制度;加强行政人员个体德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6.
1956年4月"双百"方针作为新中国文化方针被正式提出。1957年初,毛泽东力主"放",并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赋予其新的政治功能。在随后的整风运动中,"双百"简称为"鸣放",得到进一步的提倡。整风转向反右后,"鸣放"虽在,"双百"方针却难再继。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看,"鸣放"不仅仅是"双百"的缩略语,其中包含着"双百"方针的发展轨迹和反右后名存实亡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7.
价值认同是民众政治认同的前提,而意识形态是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众价值认同资源出现某种流失,因此,意识形态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进行价值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整合的关键是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不断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物质与精神上要求.  相似文献   
98.
国学及其论争所以构成中华民族的未了情,关键在于国学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体性关系,因此我们应回到这一论争思潮本身来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和内容上看,国学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浑然一体的关系,而明确的国学意识和国学观的产生又是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自身文化危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从国学论争思潮的价值关怀上看,尽管因历史境遇和解释主体的差异在国学意蕴和国学观上呈现出很大差别,但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以及论争思潮的开放性与连续性,从而显示出国学问题的未完成性。基于中华民族振兴和文化重建,当代性视域的文化建设和国学重建,毫无疑问构成了当代国学论争思潮的核心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9.
在创办和执掌新亚书院的过程中,钱穆注重人格教育、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提倡通识教育,提出了行政制度化、课程学术化、生活艺术化等方针。新亚精神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但都贯穿着钱穆弘扬中国文化的宏愿。  相似文献   
100.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自然内在价值,确立自然的主体性,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内在价值就是自然物以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其本质是自然创生万物的能力,也是历史储存起来的成就。自然内在价值根源于自然的主体性、目的性,它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从非生命物质的内在价值到人类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