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76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66篇
理论方法论   64篇
综合类   1153篇
社会学   228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柳永一生仕途上屡不得志,词作上,雅俗对立,难以认同。其内心深处的浪子情怀也让其不断的痛苦挣扎,他的一生注定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82.
刘莎莎 《现代妇女》2013,(11):164-164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对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已变得至关重要。遗传与环境对老年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并且两者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百岁老人的健康,需要我们加以关注。本文从遗传以及百岁老人两个方面探讨了国外对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研究提供些微思路。  相似文献   
83.
“人是万物的尺度”探讨的是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它揭示出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存在与否是对象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与人构成具体价值关系的物的价值体证以与物相对的人的去留为依托。  相似文献   
84.
大正天皇统治时期(1912-1926)对国民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革,通过调整在思想和体制上确立了军国主义形式的学校教育。这为此后昭和时期学校军国主义教育的鼎盛打下了基础。文中通过分析大正时期日本国内外背景环境与教育改革各个领域的内容与形式,试图再现军国主义教育的确立过程,从而使这阶段日本学校军国主义教育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85.
“支那”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佛教音译词,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支那”作为日本对中国的称谓,并逐步贬义化,成为近代史上令中华民族感到痛苦和耻辱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人对东、西方文化认知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导致了日本人对中国心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6.
汪夜霞 《现代妇女》2013,(11):267-267
生命教育旨在保存自然生命,提升价值生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生了偏差,将生命教育等同于生命保全或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与道德的关系更是纠葛不清,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全人”的教育同时接受道德的约束和考量。  相似文献   
87.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研究和借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的差异,在接受其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角度,即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联系于劳动实践。  相似文献   
88.
89.
中外古今的学者对“史”一字的解释颇多,形成了诸多流派。“史”字从手持,这基本无异议,其中讨论的关键往往集中于“史”一字“中”的解释。作者在对现今流行的几个主要观点流派就行简要评述,并综合各主流观点。提出作者的观点:“史”字应为“口”与“|”的结合,“口”意为君王的言行,“|”为“刀笔”之意,是手执笔记录君王言行。  相似文献   
90.
《学术界》ao11年第7期《关于〈归去来兮辞〉的几个问题》一文,针对《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的观点进行辩驳,但是,强调字面义不能否定双关义的存在,双关义不会给陶渊明带来“僭逆”之罪,双关义的存在尽管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否证的方法宜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