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与弗雷格、罗素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是又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背景,有着更明显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内涵。从真值演算理论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借助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理论重新演绎了康德和叔本华对世界的理解,发展了康德式的哲学框架:通过为世界划定界限来显示不可言说之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72.
通俗文学的先驱柳永,是一个试图以自然天性突破理学束缚的才子。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柳永的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但作为普通文人情感欲望的集大成者,柳永代表的反抗制约者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他在反抗理学制约时的悲剧心理,在宋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思想潮流中,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3.
论乡土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乡土文学的话,可以说乡土文学的价值被遮蔽了,有必要超越地域文化的域限拓展到人类学的视野,只有在人类学的框架内研究乡土性文学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人类学的兴起催生了乡土文化意识,为乡土性的文化探求奠定了学理基础;在乡土的文学表现中,自觉地体现了超越地域文化的人类学意识;乡土文学与人类学有内在的关联,结合点是审美性。  相似文献   
74.
基于技术二元论,软技术的存在,降低了操作难度,降低了对操作者素质的要求,降低了技术转移方和技术接受方的资源要素准备,有利于主动技术转移的发生,增加了技术拥有方对技术控制力,增加了与软技术匹配的硬技术设备的专用性,同时,软技术的存在也增加了技术拥有方对技术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75.
吴新慧 《浙江学刊》2012,(5):203-209
基于对上海、杭州等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流动儿童城市文化认同状况进行探讨。流动儿童对不同层面的城市文化特质认同状态存在差异,对易接触、易学习的表层文化特质了解更多,情感上更亲近;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的文化习惯,并选择性地接受城市文化,对具有"符号性"、"标志性"的城市文化愿意积极付诸实践;他们并未形成清晰的身份认同,仍具有乡城"我群""他群"之分,城市归属感较弱,其文化体验整合存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76.
通过运用教育政策工具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出发,大力开展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是时代之需,亦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性课题。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首先源于我国教育政策大生产事实的内驱动,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彰显;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是政策国情环境基础所需,也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话语引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局限性之反照。  相似文献   
77.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学以其特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审美研究坚守的阵地。这种审美性差异的形成在于审美性诉求的文化语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78.
张慧禾 《浙江学刊》2007,(4):220-222
南宋定都杭州,令杭州人的地方优越感急剧攀升。这种优越感也反映在杭州小说创作领域。宋元临安话本大多就地取材,故事发生时间多为南宋高宗、孝宗时的繁华时期,体现出难以抹灭的“帝都情结”。到了明清,杭州城市地位下降,使得南宋帝都的人气兴旺、经济繁荣成为杭州人美好的回忆,前期已有的“帝都情结”,逐步延续为追忆帝都之情结,这在杭州拟话本小说中体现尤甚。  相似文献   
79.
晚唐时期的美学思潮作为唐代美学思潮的终结部分,并未同其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社会一起衰退消歇,恰恰相反,与那笼罩着一派凄凉萧瑟的暗淡气氛的晚唐经济和政治局势相映照,其时代美学思潮激起的浪花却更为灿烂夺目.而这与北朝西部民族大融合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有着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0.
20世纪初期"文学性"的诞生,确立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性"之再生,跨越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由文学向非文学领域的扩张."文学性"观念发生的这种根本的转型,需要结合信息科学视域来认识.信息时代为"文学性"转型论提供了话语语境,信息主义为"文学性"转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革命带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成为了"文学性"观念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