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方言性"亦即本土文化针对性的角度观之,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学有着根本的分际.作为一种"和合美学",中国生态美学在自然观上秉持物我无分、人与自然同情同构的"生命整体观".就现实起点而言,其忧患意识及人文关怀则基本呈现为一种"生存忧患",也就是对13亿国人尤其是草根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人文反思,而非西方语境中的生态忧患.  相似文献   
52.
歪脸谱例:李七李七为京剧《白绫记》(又名《审李七》、《赛太岁》)中的侠盗,初与秀才王良有隙,厮打中受伤,遂诬良为盗以求报复,令其问成死罪。王良之妻张氏赶至,苦苦哀求,李七为其情所感,义释王良。此歪脸谱为左低右高格局,左侧脑门勾大块血红窟窿,示其厮打中为板凳所伤,太阳穴下方画灰色套黑肌肉纹,描摹其  相似文献   
53.
胡鹏林 《天府新论》2010,(2):143-147
钱基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坚持学术化的文学观,并在学术史观的视野下以文学观为基础建构其文学史观,从而达到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学术史观的统一。与之相比,文学通史观、图志文学史观、文学发展史观、人性论文学史观、朝代文学史观和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史观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仍然在三者的统一问题上存在缺憾。  相似文献   
54.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5.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它以描写一个普通而又不一般的江湖人的故事,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其中蕴含着浓浓的伤痛。同时。作者还在传达着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6.
关于近代戏曲史的跨度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仿照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体例,将1840-1919年的戏曲视为近代戏曲史,1920-1949年的戏曲则划归现代戏曲史;二是将1840-1949年的戏曲都作为近代戏曲的研究对象.“五四”运动对近代戏曲的影响不是太大,不必分为近、现代两个段落.在汉语中,近代、现代的含义并无严格区别,在英语中则是同一词汇,“近代”一词能指称1840-1949年的戏曲.有人将近代戏曲分为1840-1911、1912-1937、1938-1949三个阶段,这一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据的划分并不能准确反映近代戏曲发展的阶段性,以20世纪初为界将近代戏曲分为前后两期比较符合近代戏曲史的实际.研究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和分期问题,既不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但又要注意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并不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用社会革命史的进程来代替戏曲史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57.
本文考察了谭霈生先生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原则的戏剧美学理论。认为谭先生的戏剧美学体现出对人的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关注,从人的潜在必然性、内外交合性和深层流动性三个层面挖掘了“人”的内涵,体现出对戏剧应具有的美学精神的关注。  相似文献   
58.
《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围绕她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有人赏其词清句丽,有人斥其屈曲聱牙;有人视之为曲中魁首,赞赏有加;有人目之为洪水猛兽,肆意禁毁。一部《牡丹亭》不知引逗了多少人的情思!  相似文献   
59.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精神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有着悠久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自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却不断地遭遇戏剧“困境”、“危机”、“出路”等问题的困扰。不管是剧目创作、舞台演出 ,还是理论批评 ,人们都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似乎不可逆转的态势的迫近 ,那就是作为曾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文艺样式的戏剧 ,正在逐渐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变迁的主潮中“淡出” ,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了。置身于这样的大背景 ,从事戏剧研究、戏剧批评 ,特别是戏剧现状的批评与研究 ,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而另一方面 …  相似文献   
60.
董每戡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以“剧史家”说为核心的戏曲本质观,即:戏剧具有文学性和演剧性的双重属性,相比较而言,演剧性才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所以,剧史家不同于文学家,在研究戏曲史的时候就不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词曲上。董每戡改变了自王国维以来以治经的方法治曲的学术风气,确立了不同于王国维的、更为贴近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的戏剧史观。这是戏剧研究思路继王国维之后出现新的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