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论七律的定型与成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术界普遍认为,七律定型于沈、宋而成熟于王维。本文作者对《全唐诗》所收初盛唐诗人作品进行格律上的细致审核,发现上述观点与创作实践不符,沈、宋“七律”多有失粘之处,难取“定型”之功;王维“七律”亦大量失粘,且内容多为应制或应酬之作,难享“成熟”之誉。文章在详尽考察初盛唐诸诗人作品运用格律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即:七律定型于李峤而成熟于杜甫  相似文献   
22.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他的精神化身.  相似文献   
23.
《诗经·葛覃》原诗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呜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络,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什么人?它的主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诗经》时代的其他书籍没有提供出什么旁证。两千年来,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此进行过分析、探讨,做出过种种推测和猜想,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由于多未切中原诗本意,所以皆不能贯通全诗。下边,我们先举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24.
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几乎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本文在借鉴、吸取前贤成果的基础上,试从社会、认识、语用心理、语言政策、词汇系统五个方面探讨影响建国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促成词汇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其中语用心理、语言政策、词汇系统因素是以往学者较少论及的。  相似文献   
25.
先秦时代 ,诸子百家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复杂 ,其中又以庄子的理论最为玄奥费解。从对庄子自然无为美学观之意韵神髓的审视阐释出发 ,重点剖析“法天贵真”与“自然的人化”、“绝圣弃智”与“美的创造”相互间的对照关系 ,可见其美学过失。同时 ,庄子“言不尽意”论对后世艺术审美的重要启迪意义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褒贬取舍 ,是以判矣。  相似文献   
26.
屈原作为士 ,具备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士人的特点———崇道。具体表现为“以道自任”、“以身殉道”。与一般士人不同的是 ,屈原不仅在理论上“以道自任” ,而且在行动上“以身殉道”。对于孔子以来建立的“士人”理想 ,屈原有继承 ,也有发展。更为可贵的是 ,屈原将士人的人格理想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一座士人崇高精神的丰碑  相似文献   
27.
释“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乐”字的本义自东汉许慎至今已有很多人作过探讨,结论多样,但多不可取。本文结合甲、金文及文献材料认为“乐”之本义当为“栎”。  相似文献   
28.
打破内容与形式的机械划分与二元格局,我们可以大致将艺术美分为内蕴美、境界美、构造美、形表美等四个子系统及其所属的十四个要素。这些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既是递进的,又是有机的,其相互依托、彼此协调的程度决定着艺术美的系统价值。  相似文献   
29.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30.
《汉书·食货志》中有一句话 :“(商贾 )亡农夫之苦 ,有仟伯之得。”对于其中的“仟伯” ,有三种不同解释 ,一为与“阡陌”相通 ,指代田亩 ;二指“千钱百钱” ;三表倍数 ,指千倍百倍。笔者根据文章背景与全文语境 ,并引其他书证 ,认为第三种解释更为合理。同时指出了《汉语大词典》有关书证自相矛盾的错误 ,并对诸大型语文辞书中的有关词条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