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通现代化模式在今天看来 ,其历史启示有四 :一是对知识分子下海应予以肯定 ;二是资本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不能一概而论 ;三是小而全的、封闭式的区域现代化不可取 ;四是官为商助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2.
武汉大学在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取得了令人称羡的辉煌成绩。它不仅因拥有二次大战史研究方面的七个“中国之最”而雄居全国高校之首,而且由于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尤其是观点纷呈而为二战史学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43.
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是与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紧密相连的.希特勒试图将这届奥运会变成炫示日尔曼种族优秀论的工具,因而竭力排斥犹太人参加;世界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为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对柏林奥运会进行了抵制;国际体育界尤其是国际奥委会的压力,使希特勒不得不步步后退,采取措施减缓并暂时停止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的运动成就给予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谬论以有力的回击.柏林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纳粹德国反犹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纳粹德国更加疯狂地推行反犹政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4.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史家这一家。史家是一家思想, 而不是一门学问。史家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问题上( 即“戎”) 和文化、礼乐问题上( 即“祀”) 。礼是史家的思想核心。《春秋》是史家的创始之作, 而《左传》则是史家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45.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顾准(1915──1974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不是说,顾准的思想都是他自己的独创,而是说,研究顾准的思想对于我们具有独特的启示和价值。我们当然不能说,现在研究顾准的客观条件(政治气候、学术氛围、资料积累)已经完全具备,但毫无疑问,顾准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感召力的历史研究对象。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可能描绘出顾准思想的全貌,但至少可以初步勾勒出顾准历史思想的基本轮廓。在我看来,顾准历史思想的核心问题就是重新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一直深恶痛绝大加讨伐的“东方专制主义”究竟何以可能在东…  相似文献   
46.
论近代中国兵工业发展的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 ,工业现代化首先起步于军事领域 ,这是由于国防的压力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近代兵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枪炮、轮船以及飞机的制造上。近代兵工业的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 ,首先是管理不善和腐败 ,其次是资本不足 ,再则是对国外的依赖等  相似文献   
47.
“通经致用”是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惠栋是汉学吴派巨擘,系一代学风之际会,讲求“通经致用”。惠氏之“通经”,追求“明于古今,贯天人之理”,本诸“经之义存乎训”,恪守古训,尊崇汉学,确立了乾嘉汉学的治学典范;惠氏之“致用”,强调“天生之才,盖为时用”,慕汉代取士之法,求汉儒致用之方,带有较重的“以经术饰吏事”色彩。惠氏的“通经致用”思想代表了当时汉学家的普遍观念,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旨趣与经世关怀。惠栋“通经”尚古文之说“,致用”引今文之法,调和古今的学术倾向是其经学实践的一种写照,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清中后期由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学术转型之端倪。  相似文献   
48.
西奥多.莱瓦尔德长期从事德国的体育尤其是奥运工作。他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莱瓦尔德是柏林奥运会成功申办的功臣,他作为德国奥委会主席和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良好国际声望和不懈努力,保证了申办的成功;纳粹当局对犹太人尤其是对莱瓦尔德的排斥,导致了国际社会对柏林奥运会的大规模抵制,而莱瓦尔德以德国体育政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及其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化解了国际社会的抵制;莱瓦尔德作为柏林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和组织者,直接领导了柏林奥运会的策划、筹备和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柏林奥运会的顺利举办。  相似文献   
49.
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末对史学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历史学需要对本世纪以来的史学史进行一番全面的严肃的评估和总结。事实上,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在做了。因为世纪末对任何一个清醒的历史学家都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提示和信号。它要求历史学家在继续深入地研究历史之际千万不要忘记对百年来的史学历程进行批判性的清理。人们在看待20世纪的史学时,普遍采取一种二分法的流行模式,即以50年为界,对前50年基本否定,对后50年基本肯定。当然,对前50年的否定中也有肯定,比如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引进和传播;同时,对后50年的肯定中也有否定,比如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50.
“历史”一词的本义,本是历史学家耳熟能详的史学常识。故而,我也不打算对这个常识多加考辨。我的目的是:从中西方文化对“历史”一词的最早定义和解释入手,去探究和梳理中西方史学精神的基本差异。但这并不是说,史学精神是这种定义的产物,而是说,对“历史”的定义仅仅是史学精神的一般表现和我们理解史学精神的切入点。不过,在这里必须事先说明三点:第一,中西方史学精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区区一篇文章很难讲得清楚,我的目的只是想把我自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说清说透,而不是把每一方面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进行论述或重申。第二,西方史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但我却只能把范围和目标限定于古希腊史学。第三,中国史学肯定有它的长处,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长处均难以得到正常发挥,甚至使长处变成了短处。而古希腊史学所具有的特质又恰恰为中国史学所缺乏。这样,借其之长补我之短.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