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出版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出版理念以及在出版理念指导下的出版实践、出版成果及其影响的总和。出版文化横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领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桥梁。继承出版业的优良传统,准确把握当代出版文化的特点,才能推动当代出版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2.
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出版社应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的经营性企业文化理念,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
实事求是与中国现代化吕伟俊,刘元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的历史进程。在这个使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实现这个变革都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的...  相似文献   
24.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目前面临着外资冲击、大社竞争及政府扶持力度减弱等严峻问题。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以精品立社、靠特色生存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5.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出版业要想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市场中,并且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以法制的手段管理出版业,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26.
高校学术性出版物的封面设计理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术性出版物不仅是出版单位的内部事务,而且对发展全社会的高等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具体到高校出版物的封面设计方面,我们要体现出如下一些基本设计理念,严肃性、抽象性、简洁性、艺术审美性、实用性。为提高我国高校学术性出版物的封面设计水平,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我们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借鉴国外大学出版社的经验;借鉴相近主题出版物的经验;具有广告意识与注重广告效应;确保本社出版物的连续性;改进印刷工艺,完善设计艺术,使图书具有现代感;树立品牌意识,体现图书出版风格。  相似文献   
27.
当代中国美学的客观论和主观论,是古典知识论(实在论和观念论)的典型形态,其理论困境惟有通过现象学才能获得解决。而明显居于理论思维优势的实践主体性美学,其对主客观论美学的解读总显得抽象有余,原因盖出自其对象化占有性的理性思维恰恰源于主客观论美学并由后者所构成。惟有通过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洗礼,实践主体性美学才能真正廓清主客观论美学的迷雾,并同时开显自身生存实践美学的新的思维空间。而客观论、主观论、实践主体论与福柯所谓相似性、表象性、主体性大体相应的关系,则有助于我们理性把握当代中国美学的由来和走向,迎接即将诞生的新的生存实践美学的曙光。  相似文献   
28.
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家市会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标志着"理论"的初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理论"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9.
田昌五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集几十年从事中国历史和史学理论之心得,创立了中国历史学新体系。他将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和封建帝制时代;提出了中国历史"三次大循环"理论,将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分为前帝国时期、中帝国时期、后帝国时期。这些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历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因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哲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研究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哲学理论。因此,研究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化进程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就构成了社会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展开论述,只就主体性问题作一社会哲学的思考。这是由于探讨主体性或许能为“人何以能够社会化和怎样完成社会化”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所谓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正是由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