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1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吕立汉古代诗评家论阮籍诗歌者可谓多矣,然很少有人从讽刺文学角度加以鉴赏评析。李善虽独具慧眼,认为阮籍赋《咏怀》八十二首是“志在刺讥”①,但语焉不详。其实,阮氏作品不啻诗歌,还包括其文、赋等都称得上是讽刺文学的上乘之作。其秉持公心的讽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五四”运动直到 1988年他生命终了的每个历史时期 ,始终怀有一颗强烈而诚挚的爱国心。他主张唤起民众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他写了大量爱憎分明的战斗檄文 ,揭露和抗议国民党的高压统治。解放后 ,他更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叶圣陶的一生 ,是自觉追随共产党 ,探求真理 ,不断前进的一生 ,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 ,奉献给人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朱光潜反复所指出:“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①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于人生。”②魏晋士人在对社会人生作理性的思考与反省中,进一步体认人生、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郁离子》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徐一夔谓其“牢笼万汇 ,洞释群疑 ,辨博奇诡 ,巧于比喻 ,而不失乎正”1。然其主要成就则体现于讽刺艺术的成功运用之中 ;鲁迅先生“寓讥弹于稗史者 ,晋唐已有 ,而明为盛”2这一论断是否包含《郁离子》一类著作 ,我们不得而知。在我看来 ,《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讽刺文学的杰作 ,任何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国讽刺文学发展史的专家、学者 ,大概都难以对《郁离子》视而不见 ,避而不谈 ,它对讽刺文学所作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因此 ,对《郁离子》的讽刺艺术作一深入的探讨 ,当是刘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姑尝试之…  相似文献   
15.
入大学不久,在“老浙大”的一批学养深厚的名师引导下,我开始接触了古代文学。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传统,别国望尘莫及的崇高地位,使我感到无比自豪;古代优秀作家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追求理想的献身精神,反抗权贵的叛逆性格,廉洁清正的操守,刚毅指介的品性,在陶冶着我的情操,净化我的灵魂,铸造我的人格。我终于对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文学情有独钟,并与它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大学毕业到山区中学任教后,因地处穷乡僻壤,信息不灵,资料匾乏,要继续深造困难重重;教务繁杂,政治运动不断,几…  相似文献   
16.
目前新确立的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语文学科本质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教育的开放性、语文教育生态的民主性、语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语文教育过程的审美性和语文教育目标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赵治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将人生理想化,还是将生活人间化?是一个追求个性精神自由而逃避现实的隐者,抑是直面人生而面对现实的诗人?是让文学与生活远远脱离,还是把生活与文学完全一致?这些是探讨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时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4,(1):189-190,200
随着改革的深入 ,现代化进程步子越迈越快。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也越显不足。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实现教育体制的转轨。 2 1世纪中国教育呈现六大走势 :封闭式教育走向开放性教育 ;划一性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 ;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重普通教育走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 ;重男性教育走向男女教育并重。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赵树理小说模式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并以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及发展为背景 ,客观评价了赵树理创作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当代文坛的现状及走向 ,深入分析了赵树理在当前文坛受冷落的深刻原因 ,预示赵树理小说传统对今日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陶渊明的人为思想──读陶札记赵治中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为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1]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陶渊明“质性自然”,颖脱不羁,又深受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影响。在处世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