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30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719篇
社会学   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八股文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受到各种文学形式的影响,且作为读书人的进取之资,为人们年深日久地修习,所以又对各种文体影响深远。曾经地位卑弱的戏曲在八股制艺的影响下,历经深为八股制艺浸染的文人的改进,艺术创作由粗转精。  相似文献   
22.
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态以及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问题.本文重在思考大学生之所以逃课的原因,探讨如何积极面对逃课这一现象,进而克服学生逃课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3.
加拿大当代文艺理论家琳达·哈琴以其独特的反讽理论迥然有别于历史上的反讽理论,也不同于同时期的后现代反讽观。她将反讽同后现代政治结合在一起,并试图改变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解构性内核,在“后现代之后”的文化语境中重建具有张力和建设性的文化理论。正是在这一点上,哈琴的反讽政治美学同元现代主义理论有了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共同迎接“后现代之后”文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4.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形态。"鲁迅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而构成的公共形象,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考察可为探索现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史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5.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6.
余华的小说创作,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描摹了幻觉世界,后一阶段主要描绘了现实世界。其幻觉世界“从叙事策略上看,比较注重技术性”,作家想表现的“那些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往往都是用一种强悍的语言去表述,包括设置一些紧张的情节啦,动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啦,血腥气很浓,很残酷”;  相似文献   
27.
陈亮与义乌     
陈亮的传奇人生在国家、时局危难之际演绎,义乌诸亲友亦在其人生轨迹之关节点上发挥影响,并成为某些思想主张的现实启示.本文从陈亮与义乌妻族、友人、门生建立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参与地方事务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揭示陈亮在义乌这块平凡而神奇的土地上结下的情缘,更深层次地认识思想家与其现实人生经历的关联,拓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8.
29.
任何美的界说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然而传统美学却几乎没有给语境留下立足之地。现代语境理论的成熟为反思美学史上各种美的定义找到了新方法,为建立美的动态界说开辟了新思路。与崛起中的生态文明相呼应,现代西方美学中的许多重要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美学理论的生态转型。日渐发达的生态文明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规定了生态美学的任务和使命。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美,生态美是人类在劳动、技术和艺术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创造的美,是一种闪耀着自然主义光辉和人类和谐生存理想的诗意栖居之美,而美则是在实践中生成和显现的和谐的生态存在关系。生态美学的使命是使生态美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生态文明时代引领人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30.
《埤雅》以声符释义贯穿全书,偶有穿凿附会之处。书中广泛运用声训之法,力求阐释事物命名之意,对声训推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