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5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分析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在称呼和语言风格上存在的修辞差异,并从文化因素入手详细地阐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旨在给中美商务人士在商务信函写作中提供一些启示,以促进中美双方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2.
动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学习动机意义重大。笔者从心理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影响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动机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逐项分析,归纳出教学启示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83.
李琳  张娜 《云梦学刊》2006,27(4):152-153
通过对汉语能愿动词"能"、"会"和英语情态助词"can"进行对比,分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把两者简单对等起来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4.
修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反映文化各个层面的特殊属性,具体表现在语言、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层面,传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环境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语料,融合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特性于一体。因此,通过从文化的视角阐释《中国日报》中相关语篇的修辞特点,并分析其中形成的原因,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读者加强对其所属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提高二语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85.
关联理论批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对关联理论的批评大致分为6类,涉及关联性和关联原则、话语理解的必然性和理想化、笼统性、目的性和信仰体系、社会维度、不可证伪性。有些批评是较合理的,有些批评是因为读者对关联理论的误解所致。对关联理论的批评主要来自中国学者,且大都集中在20纪90年代;相比之下,国外学者提出的批评较少。至今对关联理论的批评基本上是附带性的宏观性批评,本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联理论的宗旨,我们应该加强对关联理论的专门性和微观性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86.
针对全球价值链发展的现状,以中小企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的互动为视角,指出产业集聚区两次转型的历史同时也是二者共同进化的发展过程,产业集聚的发展导致集群式创新的出现,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予以论证.得出应加强中小企业集群与企业集团的互动,以实现集群式创新,进而促进产业升级,控制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产业集群的结论.  相似文献   
87.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新时期外语学习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为众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综合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观点,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读彼此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读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各维度之间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88.
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指导翻译行动的最高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它主要包括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本文主要运用这三条法则来分析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重点阐明:这样一个在传统理论框架中"不忠"、"不信"的译本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9.
美人鱼意象是《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凸显了整首诗歌的意象群的内在联系。它对诗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对诗歌主题意义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首诗歌的灵魂。艾略特通过人鱼意象来展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并凸显了其早期诗歌中的荒原主题。  相似文献   
90.
德国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描写的战争行为刻画了德意志人特有的延续至今的军事风格和作战方式:异常勇猛、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突袭和毁灭.<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与早期日耳曼人常年征战的生活状况有关,也根源于日耳曼人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不安全心理.这些战争行为一直保存下来,后来演变为德国军队的极强战斗力和高度服从性,以及战术上的闪击战理论和焦土抵抗政策.它们已成为德国军队的传统,也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