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近十几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人说中国经济的过快发展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现在中国社会群体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是否像舆论媒体所说那样:中国道德在滑坡呢?  相似文献   
22.
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在方法上任然有待进一步改进。文章主要从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对中学德育的启示,从而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3.
张闻天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近十年来对张闻天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民主思想、文化思想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关于再深化研究张闻天思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又是学习这一理论的重要群体.在中学的政治课堂教育中,作为老师的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学生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学生以后的实践,使得每一个学生将来都可以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主体间性理念的基本内涵出发,在深入分析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坚持主体间性理念重要意义的同时,探讨了高校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6.
卢鹏 《人才开发》2011,(7):45-48
创造性是人才最本质的特征,人才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发挥其创造力,通过创造性劳动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过程。创造力在成才过程中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它是成才的前提条件、关键因素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7.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果显著,但道德教育活动依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种社会负面信息一次次冲击大学生道德心理,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变得有些吃力,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急需回归本真。现如今是讲求情怀的年代,大学生道德情怀教育理应走进高校,结合《道德经》经典名著,讲习道德情怀含义、描述道德情怀形态、分析道德情怀教育着力点、提出道德情怀教育要求,应该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众多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28.
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当代青年思想的裂变与人生观的多元,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群体广泛社会参与的方式,是当代青年思想变化和行为发展的集中体现。青年自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引导青年树立科学人生观和激发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青年自组织与青年人生观的塑造相融合。为我们有效研究青年人生观的发展及其塑造路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青年人生观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创造了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29.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科学回答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动力和未来图景等问题,提出文明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世界文明交往与冲突的必然性等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引领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同发展多样的精神文明相结合,提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发展理念搭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以“共善”凝聚“共识”,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体系,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全新历史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考验着各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易引发各种消极社会情绪,不仅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感受。以新冠疫情为例,群体恐慌、群体焦虑、群体愤怒、群体冷漠等消极社会情绪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积极调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极社会情绪、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诱发的消极社会情绪具有普遍性、具体性、暴发性、感染性等基本特征,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作用下,经历情绪生成、情绪发展、情绪暴发和情绪传染等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后所形成的规模化、持续性情绪氛围。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情绪生成的内部动因表现在四个层面:社会需要激发消极社会情绪唤醒;风险认知催生消极社会情绪分化;心理预期促进消极社会情绪强化;从众心理引发消极社会情绪传染。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情绪生成的外部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利益冲突催生消极社会情绪的极化效应;社会公义引发消极社会情绪的汇聚效应;社会偏见强化消极社会情绪的期望效应;媒介传播引发消极社会情绪的扩散效应。科学把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社会情绪生成机制和规律,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社会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切实做好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消极社会情绪的调控,才能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确保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良性有序发展。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社会情绪的治理对策包括:密切关注民众现实需求,阻断消极社会情绪源头;及时调整民众风险认知,实施消极社会情绪隔离;合理引导网络情绪互动,增进积极社会情绪趋同;充分保障情感支持系统,营造积极社会情绪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