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网络政治信息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双重的影响。通过全面地了解网络政治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量避免和消除网络政治信息传播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相似文献   
42.
43.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是在全国其他各路红军离开原有根据地后,由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建立的,为我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扩红运动”为研究维度,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刻论析。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根据地内反动势力的迫害以及薄弱的地方武装力量,“扩红运动”的组织发动显得迫切需要。“扩红运动”的组织发动不仅对打击封建反动势力、维护苏维埃政权、壮大革命队伍、策应红军长征,以及保卫土地革命成果、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对当今密切党群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军队建设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4.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考察,也必须在其演进历程中进行。辩证法历经自然主义的辩证法、以反思及反省的方式用概念把握思维对象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基于辩证法的历史演进所超拔出来实践思维理念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意蕴的解读与实践价值的判断,也必须基于实践的视角,因为实践的规定性是人本质的规定性,实践的内在矛盾是自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只有在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理解联系、发展及其辩证法的规律性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一种方法论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5.
46.
柯尔施问题从表面上来说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但更为深刻和更为广阔地说,却是聚焦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国内对柯尔施问题的研究偏重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问题,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而对此的解答又分为以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为代表和以拉吕埃勒的统一理论为代表的两条思路。拉吕埃勒从非哲学出发,对柯尔施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既包含哲学的维度,又包含科学的维度。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和科学维度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不存在哲学第一性或者科学第一性的问题,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和平共处,恰恰证明马克思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科学家,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朝向元一或者实在不断开放,可以有新的要素或环节不断补充进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源。从拉吕埃勒的这种非哲学解答入手,我们发现,我国学术界对于柯尔施问题的讨论恰恰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等级制和理论的封闭。  相似文献   
47.
李石岑从哲学与教育两视角对人格进行了两层诠释:“表现生命”与“大意力之表征”.前者主张人格即是生命本质的真实表现,后者认定人格是大意力的现实表征,二者殊途同归于李氏生命本体里,从而共同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造、苦战激斗、彰显个性的人格观.它源于生活又追求精神、开放实在又自主平等、理论扎实又关切现实,对当代中国的人格理论与人格教育尤其是青年及儿童人格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8.
构建乡村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推进乡村教育及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乡村教育质量监测是对乡村教育满足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程度进行测量、评价、反馈并进一步有效提升的活动,具有记录、评价、诊断、反馈、指导以及导向等功能,并体现出综合性、地区性、发展性和经验性的特点。乡村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由乡村外部和内部监测主体组成,监测乡村教育的规划、硬件和教学实施等内容,可运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科学方法、服务水平、队伍建设和搭建监测网等实践策略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49.
50.
经济公正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行为的哲学反思和价值关怀,是一定社会的公正道德要求和政治自由平等原则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和反映,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相互间经济关系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价值追问,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经济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定主体之间的行为,是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经济行为应遵循互利原则、诚信原则、平等原则、程序原则和矫正原则,体现公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