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7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现代中国小说经五四文学的自觉追求与不断实践,吸收、融纳中西小说传统和其他艺术文体资源,在三、四十年代日益走向成熟,并形成一套近乎规则化的小说文体模式:人物、情节(结构)与环境的调合、统一。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显然潜在地接受且契合于这样的小说写作规则,同时又尽可能地突破该规则的束缚。他是一位富于文体创新精神的小说“文体家”①,崇尚“旷野、草莽、大海、强盗、狼、毒蛇、蝎子、野生的东西”②,也以创作的“野性思维”对现代小说的审美眼光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敞露出丰富的文化意味。一端木写小说出手就有“大家”气魄,《科尔沁…  相似文献   
102.
论音义来源与意义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音义来源与字的意义来源并不等同。前者亦称语源,就具体的词而言,指该词音和义最初结合的缘由;后者指一个字意义产生的根源,字形和字音都可能是其意义来源。前人的有关研究因时代局限,时有笼统、粗疏之处。我们今天进行汉语语源研究,应弄清上述二者的确切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审美观念的虚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神”、“意象”、“虚实”等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价值取向和中国诗学的价值取向上可以看出 ,中国的审美观念存在着一个“虚化”的价值取向。形成这种“虚化”价值取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 ,二是与老庄思想的影响有关 ,三是与禅宗思想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4.
《天问》解题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中的“天”应当训释为“大”,《天问》即“大问”,是屈原身处绝境的忧愤之作,其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和与世决绝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5.
将时代性主题与女性关怀紧密结合,是萧红的作品比其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更富人情味,且更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6.
台词,而不是动作,才是戏剧的根基。这既由二者在剧场系统与剧本系统中概念内涵上的差别以及二者不同的性质、功能特性所证明,又被发展着的戏剧史所证实。“重动作论者”之所以坚持“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正是由于在这些地方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07.
曹建 《殷都学刊》2001,(2):106-109
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研究是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赵之谦书法美学思想形成于他的哲学思想,外化为其独具风格的创作.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主体为拙朴浑厚、古茂清新;儒道互补,佛理深渗.  相似文献   
108.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5,(5):132-136
“文化霸权”概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差异。西方语境中,它侧重知识领域中的权力结构状况,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霸权”则较多地表现为对西方文化与现代性的抵制,体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9.
戏剧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主题可看作由“中心思想”、“母题”和“题材主体”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结构性概念。若按顺序观察,该三个子概念之间显现出越来越具体化与客观化的特性。中心思想是作品中包含着的相当抽象的对“世界”与“存在”所提出的“问题”与“解答”;母题指的是作品中众多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中所提炼出来的较小的具体单位;题材则是在作品之前即存在着的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完整而清晰的故事线索。它们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10.
李白诗歌中女性出现的频率较高,而杜甫诗歌中女性出现的频率却相对较低.李白在诗中描写女性时,主要是表达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这正是男权社会里,男性将女性抽象化为审美客体甚至欲望化玩物而用以满足男性缺失情感的一种体现,而杜甫则将女性投放到了现实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上,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主观美化的抽象喻指来抒写,对女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折射出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二人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表现出从喻指到写实、从飘逸到沉郁、从渴求到礼赞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