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1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501.
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活化载体,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聚焦于产业生命说和社会治理说,前者注重产业生态化治理实现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处;后者提倡多主体、多部门协作实现经济有序发展。本文综合以上两大学说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共生系统说,结合共生理论构建本文理论分析框架,选取贵州从江占里侗寨进行案例验证,共同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内生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02.
戴季容  黄毅  吴磊 《民族学刊》2022,13(10):44-52, 134
本文选择CNKI数据库中1981年1月至2022年3月共计1070篇相关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采用CiteSpace5.5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进行时空特征与关键词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趋热性与阶段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且欠缺跨区域交流合作;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发展进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但在深度与广度上还有所欠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或将开启新的篇章,值得广大学者对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03.
刘秀兰 《民族学刊》2017,8(6):9-15, 98-99
西部地区工业企业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不同性质的工业企业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财务角度看主要包括:企业单位数量少,资产总额低,负债比例过高,盈利能力比较低,债务风险比较大,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针对上述问题,西部工业企业应抓住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开发资源性产业,加快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企业的步伐,降低企业发展的债务风险,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高非国有企业在西部地区工业企业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504.
张淑芳 《民族学刊》2017,8(2):77-84,122-125
运用社会分层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中观和微观形成机理分析.按照地理空间的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贫困代际传递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贫困代际传递程度呈现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递增的情况.因此,重点加强对牧区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05.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素质的根本体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为了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会对产业结构采取适应性和战略性的调整,以期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使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和协调化,进而带动了各省区经济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06.
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深化民族关系的重要场域,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社会单元。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效果的好坏与各民族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紧密相关。治理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治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通过分析探究永福社区“嵌入式”治理的实践情况,发现“嵌入式”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致使民族互嵌式社区难以变革发展。因此,为解决治理困境问题,基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要素和治理逻辑,建构了价值共同体—主体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四个子共同体,继而建构形成了“嵌入式”—“融入式”社区治理模式。在“嵌入式”—“融入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由“嵌入式”向“融入式”模式转变的实践路径,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互嵌”,以期为具有相似治理情境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