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的分析,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2.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发展的年均增长速度名列世界第一,持续发展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我们的国家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相似文献   
43.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2,(4):149-151
1994年笔者曾著文提出老子重农思想被模糊 ,理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之“啬”为“穑”之借。楚简老子出版后 ,笔者又著文指出“治”字乃“给”字之误 ,这一来重农思想明晰了。但当时对“极”字误读为“恒” ,诠释错了。所以仍未完全凸现老子之重农思想。此文重释“极”字 ,同时比较不同字形 ,确证今本老子“给”误为“治”、“备”误为“服”。老子重农思想完全复原 :农是国之根本 ,是国之至高至中的栋梁所在 ,是侯王大大积德、战无不胜、长久享国之妙策。春秋时能说出这样的话 ,太了不得 !由此可见 ,重现被埋没千古的重农思想 ,也需要认识再认识 ,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44.
本文对何炳棣先生提出的《孙子兵法》早于《老子》之说,进行具体考释,比较《孙》、《老》之思想相通处,进一步证实《孙》早于《老》的说法,并论述《老》从《孙》中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45.
随着Internet在全球广泛而迅速的发展,网络环境引起了许多负面影响,基于此,要从网络主体的伦理意识、网络信息道德制度建设和网络即时性和共享性去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促进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6.
七大是中共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共的核心层领导权威、思想权威、组织权威得到了全面确立和整合。通过这次大会,中共的核心层领导权威、思想权威、组织权威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革命得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47.
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后 ,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 ,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改造。宗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 ,自然在被改造之列。宗教改造的内容主要是封建性和殖民性。经过经济、组织和思想上一系列运作 ,宗教基本上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相似文献   
48.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我国经济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良好的信用不仅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就通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主体信用制度建设的现实情况,简单分析一下建设信用制度的紧迫性,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改进,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49.
机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关系到是否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所在,关系到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分配。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改革必须要进行下去,不改革是不行的。而且最根本的是一定要总结前几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创新观念,建立健全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地方政府机构理论模式。一、现行地方政府机构不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改革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和制度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0.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