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功能有了新变化,大学语文应当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反映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民族文化精髓的窗口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应通过新教材的编写强化世界各民族经典文学,讲授篇目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优秀文化精神;在教学方式上,应倡导大学生用理性的眼光认识世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2.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在“重庆实践”演进中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配套。这形同齐鲁文化对山东,楚文化对湖北.以及粤文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重庆直辖以来,“文化强市”战略正深入推进,而独特、全新的渝派文化呼之欲出。《重庆社会科学》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邀请学者就渝派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渝派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渝派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异同,渝派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建构渝派文化的路径,渝派文化的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建构渝派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33.
沈从文喜欢在作品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湘西民歌,如巫歌、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风俗歌。此类乡野民歌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趣味、野味、巫味,更使文本飘溢着馥郁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34.
认知发生的结构是人们认识活动开始的起点,但是它不能作为认识的全部。庄子在《齐物论》从认知的发生基点"成心而师"开始,到"言者有言",再到"言未始有常"的过程中,向人们阐述了他的超结构主义认知观。他的这种认知观可以从是非对立根源、意识认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非对称性转化、自然语言层面上认知判断的表达三个层次上理解。  相似文献   
35.
小说因"小说界革命"一改其在文体中的地位,小说报刊随之纷纷创刊.综现1895-1916年小说报刊的发刊词,其宗旨可分为三类:一是承认小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用,是唤醒国民、开通民智的重要工具;二是以为小说具有审美性,是文学倾向于美的一种;三是主张小说有消遣、娱乐的功能.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小说在当时主要是为政治、社会服务的,而小说的审美性、娱乐性则丰富了小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36.
在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中,作者根据自己对女性的认识而塑造了理想型、轻浮型、放荡型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理想型女性不仅温柔善良,而且具有忍耐、克制甚至牺牲精神;轻浮型女性虚荣任性、行为乖僻,在生活中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放荡型女性耽于肉欲、寻求感官刺激,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毀灭了自己.这些女性群像,体现了哈代在特定的语境中对女性道德伦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37.
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通过小说展示了"威塞克斯"乡土世界的民间活态文化.民间歌舞既反映了乡村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完好,也诉说着乡村生活的情趣、人际交往的淳朴;节日活动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民间活态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哈代在小说中着力书写"威塞克斯"民间活态文化,蕴含着作家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待民间文化的积极态度,对于当下传承和保护民间活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8.
魏晋南北朝之屈赋批评对汉人成说多有继承和深入的发挥,更有在批评角度、批评标准上的新变——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评价,重视对于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加之他们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所以对于屈赋的品鉴显得异常精要,常发前人之未发。当然,传统儒家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也限制了他们对于屈赋的理解,而对屈原思想行为的冷落,甚至批评,也导致了他们在论及屈赋时很少关注屈赋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屈原个性、气质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屈赋批评在魏晋南北朝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点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发展到本阶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电视媒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电视生态节目则是其发挥助推作用的重要环节。电视媒体通过制作、编排和发布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向受众传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此,有必要专门考察我国电视生态节目的传播现状,阐释电视生态节目的概念,梳理电视生态传播在新闻类和艺术类节目中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当前我国电视生态节目的整体态势,并对其发展趋势给予观照,提出五点未来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