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刑法修正案(八)>是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的里程碑,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继续推进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进程:第一,明确认定社区矫正行刑性和社会性双重法律属性;第二,适时制定<社区矫正法>;第三,明确规定司法行政部门为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第四,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官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第五,构建社区建设和社区矫正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2.
曾小月 《现代交际》2011,(3):204-204
跨文化比较不仅是当下文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也极具实践价值。本文试从必要性、构成与措施、创新性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教学价值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正>案情简介案例一:李某系某省国有企业员工,2010年检查诊断为肺癌晚期。2010年以来,李某多次住院化疗治疗,但仍坚持在未住院期间上班。2013年4月15日下午3点,李某在单位正常上班,突然倒地送医院抢救,于当晚11时死亡,医院诊断结论是肺癌晚期并发症死亡。李某家属申请工伤认定,认为李某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倒地,送医院抢救无效,在48小时内死亡,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  相似文献   
54.
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大,科研腐败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选取近年来关于科研腐败犯罪的20个真实案例,从犯罪主体、行为分析和惩治情况等案例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科研腐败的原因主要是主体身份为犯罪提供掩护,司法弹性过大,监管制度不合理等,并提出通过完善预防机制,加强项目过程自律管理,健全事后追责机制等措施防治科研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55.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文字简洁,篇幅短小,却受到宋儒及后世学者的大力褒扬,就在于其间的"民胞物与"思想确实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本质,也揭示了宋代理学家为儒家生活方式建立起理论依据的努力.将《西铭》与《圣经·主祷文》、佛教的《波罗密多心经》及《古兰经·开端》相对照,我们会发现,这些文字简洁,却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短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人与自然万物,这是早期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思想,曾经长时间迷失在历史的进程中,因为它们被统治者奉为"国教",使其成为唯一正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56.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滥觞与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具雏形于五四时期,普遍流行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时期。是现当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直接源头。其内涵丰富,取向悬殊,局限性明显。  相似文献   
57.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弗洛伊德潜意识、幻想、白日梦等术语是文学作品中情色问题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文学与情色问题的关系。可以从精神分析学中借鉴理论。文学作品暴露作家无意识动机、受压抑的情感、未能实现的梦,同时也为阅读者作了一个梦。劳伦斯、波德莱尔、乔伊斯这些文学的情色描写高手以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显示了情色对于个人存在和生活的重要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情、色成为文学世界构成的要素。  相似文献   
58.
59.
环境侵害私法救济的“双轨模式”及其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63-169
我国《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在形式上沿袭了大陆法系通过相邻关系与侵权责任应对环境侵害的"双轨模式"。但比较中外"双轨模式"形成的制度背景,不难发现《物权法》第90条的规定与域外立法例具有本质差异,《侵权责任法》第8章也存在过于泛化的现象,需要通过解释论厘清二者的适用关系。一个可能的路径是,将第90条视为导向性条款,通过单行立法确定不同规范对象的构成要件,再由受侵害人选择适用物权请求权或侵权请求权,从而既能化解学说与实践的悖论,又能适应不同侵害类型的特质。  相似文献   
60.
《茨菰》的结构性问题是叙事视角混乱,其受限视角与全知视角发生了大范围的冲突。关键问题在于:这种逻辑矛盾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审美性补偿,且无助于主题的深化,所以《茨菰》的视角混乱与意识流的视角变换有天壤之别。《茨菰》的场景与概要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这在叙事学上意味着两败俱伤。对比三个数据,《茨菰》是《陈四》的近5倍,是《祝福》的2.4倍,这意味着《茨菰》的叙述人"我"不受节制,纵情张扬,"我"这个人物在高抬自己的同时也贬抑了悲剧主角。诸种负性因素把《茨菰》的悲剧旨意抵消殆尽,《茨菰》把一个少女自杀的悲剧事件叙述成了一个闹剧。语言欠简洁是《茨菰》的次生问题,其词汇密度偏低是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