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5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232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施建雄 《学术研究》2005,(11):98-102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行政中枢的变迁与皇权的强化,兵权的得失与皇朝的盛衰,汉唐刺史、节度使的利弊等方面的论述,尤其体现出他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探讨皇朝兴亡得失的治史旨趣。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注重联系历史实际作双向考察。王鸣盛的治史卓识不仅对我们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还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显示其学术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2.
夏禹为巫祝宗主之谜与名字巫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晖 《人文杂志》2007,(4):142-149
夏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巫祝人员视作宗主,称为"神禹"。禹因"半枯"而形成瘸子步伐"禹步三",被巫师用来作为震慑鬼魅的特殊步伐。禹为什么被巫祝尊奉为宗主?这是因为禹在平治水土过程中"主名山川",古人还进一步认为世界上山川草木以及各种动植物之名都是大禹所命名的。这种现象就是"名字巫术"。在早期先民看来,名与物是不可分的,语词具有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谁知道事物之名,谁就享有支配此名词所指之物的神秘力量。正因为禹被认为在治水之后主名山川百物,所以他便有控制世界上万事万物以至于妖魔魍魉的神力,于是"神禹"被尊为百巫宗主,而"禹步三"也就成了巫师扮作大禹压胜鬼怪的特殊方术。  相似文献   
43.
曹伟 《唐都学刊》2002,18(4):19-22
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自有其特定的缘由 :从经济和军事方面看 ,因均田制的破坏而引起府兵制的瓦解 ,改变了过去兵农合一 ,寓兵于农的特点 ;从政治方面看 ,玄宗朝中后期的朝政腐败 ,使中央政府统治力量每况愈下 ;从社会方面看 ,在唐王朝中央力量削弱的同时 ,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却在逐渐增强。所有这些都给节度使的出现和割据局面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44.
杜文玉 《江汉论坛》2004,(11):91-97
前后蜀的兵制分为禁军与州郡军两类,其中州郡军兵力寡弱,相关记载极少,而禁军才是其主要军事支柱。前后蜀的禁军均由马军、步军和水军构成,其中前蜀禁军主要由决云军、威信军、义勇军、定远军、散旗军、神勇军、奉驾军、决胜军、飞棹军、骁骑军、长直军、龙武军等20多支军队组成;后蜀禁军由卫圣军、匡圣军、捧圣控鹤军、奉銮肃卫军、骁锐军、亲卫军、殿直军等组成。前后蜀禁军的主要任务是宿卫、征伐、戍防,禁军将领还兼任各地节度使,权任极重,任其职者不是皇帝义子,便是功臣宿将。  相似文献   
45.
关于周公在周初政治上的角色问题,战国后期曾有冢宰摄政之说,20世纪学者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又提出形形色色的标新立异之说,或以为周公并非摄政,竟是称王了;或以为莫说称王,连摄政也是后世伪造;甚或以为周公实为 篡 窃。仔细分析这些论说,其中误读古书者有之,推理失简者有之,于文献 考 古间心存偏见者有之。在周公摄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历史事件的考证之中,为此有必要规范考证,勿使历史研究堕落为随心所欲的自由谈。  相似文献   
46.
从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叙述不仅可以看到《诗》与《春秋》在时间上的前后承接,更重要地还可以看到它们在政治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相似性.《春秋》取代《诗》而出现,意味着史已经从诗中分离独立出来.由《诗》到《春秋》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先秦史学的一种发展,而也正是因为先秦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史书所具有的鉴戒特点,孔子方能干《诗》亡之后以《春秋》担当王道教化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孟子对《春秋》事、文、义三个方面的叙述,可以发现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史学就已经奠定了大致的基础.而细究史所蕴含的这三个方面,因“事”而著“文”,由“文”而见“义”,传统史学似乎有以“义”为终归的倾向;然而“义”信必有待于“事”真,而“事”之不存,则“义”将焉附?“义”只有立于坚实的“事”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无限制的主观发挥与牵强附会.而《春秋》具体特殊的“事”与抽象普遍的“义”最终统一于“文”的载体,事、文、义之间各自存在着一种张力,三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7.
鲧在上古传说和我国古代典籍记载中是一个悲剧人物 ,传统的观点认为 ,他是因治水失败而被杀的。但从所存史料的分析来看 ,鲧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末期 ,这一时期 ,各部落间为争夺权势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 ,鲧作为部落首领之一 ,在部落间政治斗争的失败才是他的被杀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8.
考察《左传》,韩宣子说"周礼尽在鲁矣",是在"观书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鲁国较好地保存了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而并非看到了鲁国守礼的事实。事实上,春秋时期鲁国周礼的崩坏情况比大多数国家都严重,周礼亦不在鲁。是以,"周礼在鲁"之论成立的条件应予以二元界定:一指春秋之时鲁国对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况,其实质是"礼书在鲁;"或指春秋之后礼学在鲁国的兴起情况,其实质是"礼学在鲁"。  相似文献   
49.
敦煌写本《新菩萨经》、《劝善经》是8—10世纪民间流行的“伪经”,它们预言某些种类疾病的发生,劝人诵佛号、写经、修功德以免灾,体现出时人对这些疾病的恐惧,是研究唐五代时期主要疾病种类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通过对写本中病名含义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对当时人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是传染病,尤以疟疾为甚,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难产及其它围产期疾病等等。另外,写本中体现出来的地域特征表明两经中的各种疾病是唐五代时期中国北方的主要疾病种类,而这些疾病种类与自然环境及唐代历史进程的关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0.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盘古神话不是当地原始社会神话的遗存,而是汉籍中的盘古神话随北方汉族道教在南方的广泛传播而流传开来的。神话传播研究是研究少数民族神话的基础和前提。用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方法值得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