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求是学刊》2018,(4):10-17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探究的方法不是寻求推断结论而是发现原因,即发现论证三段论的中项。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认识就是要掌握原因,也就是三段论中的中项。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展示了如何使用三段论的中项找到必然为真的原因,这一原因也正是科学三段论的必要条件。因此,《物理学》中所揭示的科学方法,即寻找原因,也是阅读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7,(3):6-11
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道德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张锡勤及其团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近现代的断代伦理思想史、第一部中国道德名言选粹、第一部从孔子到毛泽东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第一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史、第一部从中国伦理道德产生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道德生活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自1916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一书出版后,胡适、陆懋德、钟泰、冯友兰、李石岑、范寿康、侯外庐、任继愈、冯契、石峻、张岱年等学者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了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形成了"以西释中"、"以中释中"、"以马释中"、"中西综合"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以及与中国哲学史"合法性"问题交织,融合中西学术,研究学者个性突出,缺少同情了解的学术特征.今天,厘清中国哲学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关系,建构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与书写范式,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现代进路.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8,(1):45-50
汉代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定型时期,包括贾谊在内的汉代思想家对儒家传统伦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推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进程。贾谊在伦理思想上的独特贡献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高度提升和深度挖掘。他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对50多对道德规范做了界定,从形而上的角度论证了德的"六理"和"六美",并对仁义与礼的关系、君臣的行为规范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先秦伦理思想在汉代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话语:张锡勤先生1939年7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兼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  相似文献   
16.
自私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它既是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又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复杂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展的“人性自私论”大讨论中,产生了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文章就自私的涵义、自私的人类本性、自私的存在社会形态、自私的动力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工夫,以超凡入圣为目标。这些迎合了宋明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需要,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下、尊卑秩序进行辩护。理学家对知、行道德内涵的挖掘具有积极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品位和精神追求;但在对知行伦理维度的凸显中忽视了知、行的其他维度,导致了对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漠视。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评介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出版《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以后,对卢卡奇及其著作的研究与评价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多重讨论.为使卢卡奇与这部著作能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笔者以评介为视角,展开了这一著作思想的概要分析,对引发争议的肯定、否定、自我三种评价进行了梳理考察,并提出了解读文本需澄清的三个问题,即卢卡奇及其著作性质所属的问题、卢卡奇如何对待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如何鉴别卢卡奇的自我批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美国印第安文化是被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所瓦解的原生文化形态.大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美国印第安文化敬畏生命的自然宗教传统造就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各部族的神话传说、仪式庆典和狩猎生活习俗皆表达了印第安人崇尚动物灵性的神圣感受力和善待众生的生态道德信念.以美国印第安文化为例追溯已经消逝的生态文化传统,可为我们批判现代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消解人与动物关系的异化结构,实现人类与地球其他生命形态的协同繁荣提供有益的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