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常休闲是流动儿童与居住环境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日常休闲的特征及满意程度可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进程。对上海某小学流动儿童的实地调研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处在一般水平。流动儿童的日常休闲方式、范围及频率等日常休闲特征都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产生影响,日常休闲环境作为流动儿童休闲行为的空间载体,日常休闲环境感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日常休闲满意状况是流动儿童休闲行为体验的结果,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以往研究对空间相互作用方向性考虑不足的事实,文章以长三角133个县市为例,构建了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框架,将表征空间需求关联的总体市场潜能细分为来自同层级、高等级、低等级三个方向,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总体及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空间依赖导致的间接溢出效应等因素后,并未发现存在要素价格绝对调整或要素数量绝对调整的证据,总体市场潜能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城市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就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而言,大城市的自身发展有利于中等城市的人均GDP增长,大城市之间、大城市对下级城市、小城市对上级城市形成了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而中等城市之间以及中等城市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则表现为回流效应。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和"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两大核心要求。基于高质量一体化的视角,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7年间一体化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数均有所提升,一体化进程的先后顺序为生态、社会、经济、交通、创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合肥为主要的高水平一体化城市,呈"Z"字形分布;在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经济、创新、交通、社会各要素相互促进效益明显,但生态领域发展较为独立,未来需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交通和创新等领域,打造"绿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孙敏  姜允芳 《城市观察》2015,(2):132-139
本文梳理了目前上海市郊野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规划探索,总结了城市郊野单元规划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并就城市郊野单元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体化发展影响因子及推进策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创新和绿色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借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和不同规模城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发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创新与绿色发展资源,占据区域相对优势地位,并共同构成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的"Z"形空间格局,其他沿线城市拥有创新资源的相对优势地位,而长三角边缘城市则拥有绿色发展资源的相对优势;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动作用显著,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国家大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建议设立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级长三角管理机构,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技术市场体系,发展国有非营利技术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6.
旅游效率提升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Super SBM DEA模型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2009—2019年旅游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效率区与较高效率区表现为离散分布特征,且数量提升较为明显,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趋势,而中等效率区、较低效率区和低效率区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集聚性总体提升,上、中、下游内部差异是导致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冷点区和热点区范围有所扩大,次热点区及次冷点区范围均波动缩小,4种区域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化分布态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旅游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空差异性。总体而言,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旅游产业结构及政府规制对旅游效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制定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增长转型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发展观念转变,探索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信任对于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理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基于对上海的抽样调查资料,通过OLS回归模型发现,特殊信任、一般普遍信任和典型普遍信任更多地对农民工社会心理文化层面的城市融合有影响,对经济层面的城市融合影响有限,仅有一般普遍信任对经济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此应积极引导农民工树立自信,减少本地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不信任因素,加快相关制度改革,拓展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重要的城市群,对于东中西协调发展及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R&D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RS、VRS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皖江城市带10个城市的R&D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R&D资源的配置效率总体较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皖江城市带R&D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分别为0.505、0.646、0.648和0.506,均不足最优效率的70%;合肥R&D资源配置效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R&D资源的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皖江城市带R&D资源配置效率分异程度逐渐缩小,但不同时期各市配置效率变化较大;皖江城市带R&D资源各类配置效率变动指数,在研究周期中均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上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及技术进步变动指数二者的增幅均较大,说明技术进步对R&D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创新关联是创新主体合作和知识技术溢出的一种空间路径,影响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借助专利合作数据,利用SNA和QAP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创新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联系由早期的省内核心城市辐射式合作转向不同等级城市节点间的多层、多向合作,但文化区边界的屏蔽效应明显,逐渐形成"核心-边缘"网络结构;(2)地理距离对城市创新关联仍然起到阻碍作用,创新制度差异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文化差异成为城市创新关联的重要隐性壁垒;(3)研究结果启示应在相似或互补的邻近地区建立更广泛的社区,培养地方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创新资源跨区整合配置,扩大创新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南京市餐饮和购物为例,采用DBSCAN算法探究南京商业空间聚类特征,再采用空间形态指标定量分析餐饮集群与购物集群的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南京商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呈圈层式空间结构和“一主多中心”等级体系,空间分布仍遵循中心地理论;餐饮集群、购物集群的识别精细反映了商业中心之间的功能、等级、规模、形态差异;高等级集群以高集中度、高密度、高紧凑率、低延伸度的团块状空间形态为主,低等级集群以低集中度、低密度、低紧凑率、高延伸度的线状、点状空间形态为主。研究有助于城市商业网点的合理规划与布局,为城市管理者制定商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