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都处于板荡不安之中,移民问题成为各国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民国学者的已有成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相关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一时期国际移民的研究较为稀少,而有关国内移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也不多见,其引用的材料主要来自过去的地方志、档案、统计资料等,对当时期刊杂志的研究成果征引较少。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最大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前后45年所刊文章,既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移民问题的现象与事实,也便于总结民国学者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特点,对于新时代的移民治理和移民研究,也有所裨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价值观是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反应,研究的整合性往往存在不足,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实证研究方法所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将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回归哲学层面,探讨这些观念产生的根源及其关系和联系。保护性价值观的两分类结构模型,包括底线价值观和不可数量价值观,在外显观念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保护性,但其内在心理机制却完全不同,其对保护性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绝对性弱化和非伦理道德内容等困境以及保护性价值观的动态性给出了较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田兆元教授认为过去,大家对民俗学的定位很低、很普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并不符合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民俗学应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应该面向当下、面向于社会,这就需要重新诠释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概念的提出,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都基于一个前提,即民俗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认同性问题。民俗是要建构一个认同的体系。目前,中国民俗界对于仪式学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自主性,仪式美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实际应用,仪式美术概念的提出将是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5.
湘西南民族地区汉族情歌不仅是当地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特殊的系统,由汉族情歌演唱者、歌词、对歌者(含潜在的听众)、传播方式、传播环境等系统要素构成。通过对系统要素属性特质以及系统要素作用方式及效果的分析,发现当地汉族情歌具有重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语言交际遵循原则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这些社会文化功能有其特定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来源。系统分析还发现汉族情歌构成系统要素的属性特质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决定了目前汉族情歌面临着即将消失的窘境,急需进行系统发展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7.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发端性事件,如何估量和处置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其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是五四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2019年5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百年纪念"高端论坛,本期所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部分成果。其中,杨国荣先生由"五四"核心概念(科学和民主)与儒学核心观念(仁和礼)之间的相分相融,提出"五四"思想家尽管趋向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划界和对峙,但深层观念依然与传统相涉;罗志田先生提出,"五四"对个人的一度看重虽更多是受外来影响,但我们不宜忽视中国传统中本有一个顶天立地的个人,而"五四"使个人脉络化的"近代中国特色",却疏离于近代西方和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温儒敏先生认为,以"五四"为"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观点是浅薄的,真实的历史是"五四"既颠覆传统,又赓续和再造传统,"五四"先驱者批判礼教,是儒学的转机而非灾难;何中华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五四"未曾正视和深究"民主"与"科学"背后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文化决定论"试图从观念层面出发倒逼出政治制度安排和现代经济体制,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某种倒置。相信此组笔谈,对于相关研究将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宗教经济理论"是宗教社会学研究中"范式转变"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这一理论以"理性选择"作为立论基础,把宗教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使宗教研究得以真正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这种新范式是北美经验对在欧洲经验基础上所构建之"世俗化理论"的反思,并且在解释宗教发展动力、宗教组织增长方面颇为有效。本文即尝试适用此理论模型解释一个基层农村基督教会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增长,并检验其中概念与命题的适用性与解释效力;进而,本文选择"管制"与"竞争"作为切入点反思宗教经济理论。根据田野资料,在有管制并且存在软性竞争宗教经济中,中国农村教会实现了复兴与增长,宗教经济理论侧重于供应方的分析不能充分解释在中国宗教复兴中需求方发挥的显著作用;并且,该理论中有关政教关系的诸命题未能涵盖中国政教关系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昆仑神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开发以其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品牌是未来青海旅游,甚至是西部旅游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昆仑神话及其文化的旅游开发类型,并提出了如何围绕昆仑神话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