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契丹辽朝汉臣和契丹统治者在不断互动中逐渐磨合,共同构筑契丹辽朝的政治格局.太祖、太宗两朝,契丹统治者对汉臣实用主义的使用策略,使汉臣不能有效影响契丹辽朝的政治走向.但以韩德让出籍立帐为标志,汉臣通过文治武功的卓越表现,在与契丹贵族的合作中,以儒家化的政治原则为澶渊之盟后国家的内敛整合定下基调.汉臣群体坚持儒家化方向,无论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具体行政作为上,都为契丹辽朝政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中国传统社会架构内海洋性因素缓慢成长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地形成。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与西方近代海疆观念的产生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由古代传统单一的海疆观念向近代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形成过程中,充满着争论和斗争,形成极其艰难和痛苦。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城乡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化的重要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告别早期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对立观,从产业分工、劳动力空间流动、社会关系与社会基础服务体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等视域,迈向了一种以生产方式同质化运动为基础的城乡不平衡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了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视角,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与矛盾运动机制的历史科学分析,从大工业发展与城乡"对立"现象的内在关系、工农业实现更高阶段的融合以及土地国有化的历史必然性等角度,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告别城乡不平衡发展状态迈向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6.
王久成 《经营管理者》2014,(12):173-174
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最早的实践模式,其特点是苏共中央高度集权并对全社会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通过模仿苏联模式,在经历痛苦的调整和变革之后,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以邓小平时代开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三权分置”下不同类型村庄如何形成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进而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效衔接是有待探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构建多主体赋权与“经济-社会-治理”制度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选取晋江市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案例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郊融合类村庄探索出的住房抵押模式,通过使用权财产权能的规模经济效应释放推动村庄更新,并以宅基地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形成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振兴路径;(2)集聚提升类村庄通过“旧村改造”实现环境宜居建设,呈现出地权集体化与共同利益塑造的乡村秩序,形成强组织统合的组织振兴路径;(3)特色保护类村庄基于资源禀赋推进宅基地入市改革,构建的使用权市场交易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并形成“村集体-市场”共建的产业与文化振兴路径。不同类型村庄在内外部要素与制度赋权的互动机制下,构建了差异化的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进而形成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的盘活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