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8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具身认知本质上是大脑对多模态信息的加工过程,因而图像等异质模态与语言一样,可直接参与隐喻的认知表征。重新检视隐喻的表征过程,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涉及形式表达、概念及认知情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感官"体验可在形式表达层产生知觉仿拟效果,影响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向;依托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身体结构"通过"取象赋形"的认知操作偏离其原有意义而成为另有所指的表征符号;"场景"则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进而赋予符号新的所指内涵。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研究几乎穷尽了西方各种理论,从理性与非理性之关系观望卡夫卡的思想视阈和文本世界无疑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卡夫卡在创作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无底的棋盘: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感觉、表象与精神、梦境与真实在不确定性中显示出可调和性。此外,面对卡夫卡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纯粹的文化批判将远离他创作的本质内涵与精神诗意。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的《琼斯皇》和曹禺的《原野》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征:注重表现和挖掘人物内心的真实,深刻揭示人生意义;通过表现主观感受和激情,剖析人的心理过程;采用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揭示人的灵魂。《琼斯皇》和《原野》两剧是表现主义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汉俄语的三次借词高潮看语言文化接触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试从汉、俄两种语言外来词的借入过程中所出现的高潮现象这一视角出发,运用社会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两种语言中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接触情况及广义的外部借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外贸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研究,提出对外贸易质量这一理论观点,并就外贸质量的基本含义、衡量标准和重要作用等作了具体的阐述。文章还就如何优化我国外贸质量、实现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提出若干战略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一定实际环境下说出的话语的意义。即语境对话语的理解有着干涉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日语惯用语中,包含“虫”字或者与“虫”相关的惯用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这种现象主要受日本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入手,探究“虫”类惯用语使用较多现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日本人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蕾 《现代妇女》2014,(4):290-290,295
苏州又别称姑苏,一座小巧精致的水城。苏州的桥梁成为了苏州历史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城内有桥314座,明末300座,清末311座,民国时期261座。苏州史称"泽国",水网纵横。桥自然就多。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想到苏州时脑海中闪现最多的画面。本文就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对苏州古桥进行了大致的解读,希望人们在更多的了解苏州古桥的同时也能激起保护苏州古桥的意识,让苏州古桥可以亘古流长。  相似文献   
9.
戏仿是后现代作家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和《寻羊冒险记》的考察,发现这两个文本分别是对古希腊俄狄浦斯主题和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并认为这种戏仿存在诸多"颠覆"与"解构"的因素,具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与《历史人》都是著名校园讽刺小说.其代表人物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都是生活在动荡时期相对平静的大学校园“围城”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与行的矛盾、表与里的抵牾,在职场生涯中道貌岸然的显性身份表象与其庸俗无聊、滑稽可笑的隐性角色扮演形成的伦理悖论,无疑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深刻的反讽性质.由于人物所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其伦理悖论又各具特点,李梅亭身上散发出陈腐的朱熹式伪道学气息,霍华德·科克则是在激进外表下包裹着极端利己主义.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蕴含的伦理悖论在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形象既为历史存照,也对今天重塑大学灵魂、重塑知识分子健全人格具有一定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