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鸿是我国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苏轼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在他的词作中把传统的鸿意象与自己的独特个性结合起来赋予了这个意象更为深广的感情生发空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藏汉地缘空间结构上的便通性、民族生理学意义上的亲缘以及汉藏语言系统的共性,历史上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通过多元渠道,尤其是儒家教育政策的实施,将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经典传播到藏族地区,不仅改变了藏族社会的风貌,也推动了汉藏文化的交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1998年《尘埃落定》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并获茅盾文学奖以来,阿来就成为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作家。从部落历史到集体记忆再到民间精神,他不断地在汉藏文化的夹缝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寻找这一地带的文化之根,并形成了一种流散叙事的视角。作家以文化反思的眼光打量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影响,并力图从历史溯源、普世写作与语言沟通的维度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然而,他的藏汉混杂身份、他的流散叙事的双重视角似乎与他的寻根之旅造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阻碍了其作品开掘的深度,从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两种强大文化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拉先 《中国藏学》2006,(4):87-94
分裂割据时期出现了藏传佛教的许多教派,随着这些教派的兴盛推动了后世藏族作家文学。这时期的文学,与吐蕃时期相比,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基于各教派的不同法脉传承而形成的,它确定了后世作家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格萨尔》学领域研究说唱艺人是重要的课题。世界绝大多数著名史诗已成固定文本,没有传唱艺人,而藏族史诗《格萨尔》仍以活的形态被艺人传唱,这一切应归功于神奇的说唱艺人。因此,挖掘、发现、调查和研究说唱艺人是抢救、整理《格萨尔》的重要环节。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探访艺人,首次研究《格萨尔》少年说唱艺人斯达多吉,并分析该艺人的说唱特点等。  相似文献   
6.
“政教合一制”是一种特有的政治制度,然而在对这一制度的判断标准上学界却有不同的意见,文章通过西藏地方和中世纪西欧“政教合一制”形成的比较,提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泽勇 《西藏研究》2006,(2):21-26
十三万户的建立和八思巴受封“帝师”是元代西藏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但十三万户建立的时间和名称以及八思巴受封帝师的时间和封号的内容,在各种汉藏文史料中记载不同,以致在教学中出现混乱现象。本文拟通过以汉藏文史料对比的形式,对这两个历史问题进行考证,以期得到更符合历史史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清代蒙古族学者贡布嘉用藏文撰写的《汉区佛教源流》的史料来源,经过比较认为作者大量参考了汉文和藏文史料,汉文史料主要有《史记》、《汉书》、汉传佛教五大高僧传记、隋代的《众经目录》、元代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藏文史料有《如意宝树史》等。作者驾驭史料娴熟,对于汉地佛教发展历史表述线索清晰。本书是反映清代汉、藏、蒙三地学术交流的代表著作,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中的各类意象自可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供人作各种向度的阐发.有些显性意象如月、酒、剑等,颇具代表性.而有些隐性意象如泪水等,若加以系统梳理与探析,则或可从一个新的维度认识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0.
王军涛 《民族论坛》2013,(7X):79-84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