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吉鹏  李进 《殷都学刊》2011,32(2):77-80
怀疑是鲁迅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它的产生受到中国书的启示,世界本身荒诞性的呈现及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它又以对否定和自我否定为根本,包含着对存在与虚无的感知和对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体认。它还表明鲁迅的认识论已达到很高水平,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角度更加全面而独特,认识事物的态度更加理性而科学。研究鲁迅的怀疑感对于直抵他的内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张承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意识不但满足了他个人生命的需求,而且寄托着作家的个人理想;而鲁迅对母亲的主体意识更趋向一种爱与孝,认同与批判的双重精神世界。张承志由母亲而生发的“人民情愫”,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他远不如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完整和深刻。张承志在精神层面上延续着鲁迅的决绝姿态,他“以笔为旗”,而鲁迅是“以笔为枪”。张承志是用笔来寻找文学的存在意义,鲁迅则是托命这支笔来开拓存在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解读了鲁迅对司马迁的评述,并以《故事新编》和《史记》为例,从悲剧英雄情结、复仇意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司马迁的超越。杂文和《史记》分别作为鲁迅和司马迁文学世界的主体,在艺术上都讲究含蓄美,畅达明朗,然而鲁迅的杂文更追求诗情和诗美,体现出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现代意识引领中国重构精神文化体系的探索历程,打破传统意识统治而倡导域外文艺译介;同时他剖析国民劣根性,旨在点亮思想革命之火,燃尽中国陈旧的思想意识,使中华民族涅槃新生;猛烈批判守旧派的理论主张,以进化理念来呼唤中国民众觉醒,希图建立崭新的意识结构。鲁迅的现代意识对中国向现代过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启蒙意义,在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事新编》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进行了成功的改制性运用,不仅传达了时代精神,而且还显露了鲜明的五四神话精神。鲁迅还在更高层次上传承了神话关注人的生存的命题,进而弘扬了神话传说顽强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在小说《米尼》中,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刻画和深刻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一群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上海转型期的一群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这里,有的人因为现实的挤压变得刻薄、古怪;有的人因为承受不住生活或精神方面的压力发生变态;亦有的人因为诱惑走上人生的不归路。然而,在他们当中,最让人铭刻,也最能扎入人心脏的还是那些变异以后,在阴暗面里前行的角色,他们或者堕落,或者破坏,也或者急迫。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对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开拓性的。1927年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多方面体现了《野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野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先驱,鲁迅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两个跨越不同时空的生命,穿梭在历史长廊中不时产生灵魂的共鸣,本文意在从古为今用的选材方式,幽默处理悲剧故事的艺术手法,超越者悲剧的反讽技巧三个方面探讨莎士比亚与鲁迅在创作手法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读者认识朱自清是因为他所写的那个蹒跚着的父亲的背影,那条洒满月光的煤屑路,还有那顺着指缝匆匆溜走的时间。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这颗敏感的心灵在它跳动着的五十个春秋里,有多少辛酸隐藏在字里行间,在那淡淡的哀愁之外它也曾倘佯于学术研究的理性王国,在那匆匆的背影中沸腾着流动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坚强和不屈。朱自清曾经说过“文化是继续的”,他自己是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及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的。为了将朱自清的一生更好地介绍给喜爱他的人们,姜建、王庆华二人合著了这本《朱自清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图传》),此书获得湖北2006年有影响的十种书之一。鉴于学术普及的目的,该书力避抽象化和学理化的严肃阐释,以清新的文笔在张张老照片和幽幽墨香中将一个“匆匆的旅人的颜色”娓娓地道来,在朱式散文的气息中为这匆匆的背影展开生命的画卷。风雨飘摇的时代,难免有着一路的颠簸和不安。朱自清就像他在《匆匆》里面表达的忧虑那样,总是紧张着人生苦短。他的一生过得非常累,不仅因为他的辗转数地,即便到了假期他也总是给自己定下庞大的读书写作计划并督促自己完成,常常伏案工作到深夜。《图传》的序言中说到“他走路匆匆忙忙,看朋友匆匆忙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