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2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面对残存于汉语典籍中的神话"碎片",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重建,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茅盾的人类学方法:从当时盛行的"人类心智共通说"出发,导出世界神话普同的结论;归纳其他民族神话的情节结构,进而"还原"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从学术反思的立场看,茅盾上述方法有一定局限,它与其说解决了中国神话难题,不如说缓解了当时知识界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3.
李丹 《现代妇女》2014,(4):241-241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其意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代散曲,本文从散曲自身特点对这首小令进行了浅析,讨论如何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存 《现代妇女》2014,(10):273-273
Charlotte Bront is a remarkable women writer in the 19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Jane Eyre received comprehensive atten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main characters from three aspects, Jane Eyre's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of equality, freedom and presents the limitation in Jane Eyre. It also examines the nature of Charlotte Bront?'s pioneer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demonstrates its positiv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
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进而估计出我国近年来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由此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有效性,并描述了预期因素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建议,如保证货币政策的连贯性、加强信息披露、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间联系日益密切。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来词语涌入中国,一方面,汉语根据自身语法结构和说话习惯对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这些外来词也对汉语的语法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正逐渐被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索在二语中如何充分利用隐喻,将词义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心义”向“相关义”投射来自主习得词汇,倡导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实践手段,通过培养隐喻能力和文化意识全面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二语词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将隐喻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模态,而Forceville把单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拓展至多模态研究平台。世界各国的国旗主要运用图形、颜色、文字、图像、版式设计等进行巧妙构思,并通过这些不同符号的组合来诠释国旗的深层寓意,从而构成源域和靶域由不同模态表征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拟在多模态隐喻理论视阈中,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契合一处,选取典型的国旗隐喻个案加以阐析,诠释多模态隐喻整体意义的构建过程,最终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抒发政治失意和思亲时所作.本文分析原词并选取朱纯深、戴俊德、以及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外国学者对于词的理解不及朱纯深,但其语言简洁、地道.朱纯深理解到位,用词考究,但意译部分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