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视自制青春偶像剧的收视对象是青少年群体,虽然这个群体呈现出渐趋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倾向,但总体对于青春偶像剧仍缺乏有效的免疫。青春偶像剧中的许多桥段不断地在青少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实现了影视和生活的共鸣。本文将从卫视自制和青春偶像剧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其优势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6):94-99
魏晋南北朝是斗鸡诗之肇始,诗典精工,妙趣横生。建安诗人写出了感情真挚、气势高昂、笔调刚健的斗鸡诗,从主题、语言、典故等方面牵引了后世斗鸡诗创作,既为建安风骨之体现,又有导源开流之功绩。南朝斗鸡诗华美精致,风韵新巧,在诗歌形式美上颇见其功。南朝诗人将斗鸡诗内涵进一步扩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唐人的斗鸡诗创作。  相似文献   
4.
"制器尚象"是中国造物设计的传统的特色之一。中国宗教文化识别具有悠久传统特性和浓厚民族民间文化根源,它是各种视觉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从宗教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探讨关于识别所承载的文化表述,有助于宗教文化识别,并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5.
顾名思义,民工影视剧是以进城务工农民的生存现状为表现题材的一系列影片的统称。电影中画面、镜头、声音等艺术语言的共同运用交织出农民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生活图景,揭示了现代文明挤压下他们无所依归的命运悲剧。对民工影视剧的美学思想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深入挖掘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成因,而且有利于唤醒公众对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创新》2022,(5):30-38
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节以公共艺术为纽带,有效解决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危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案例,指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效实现了乡村文化认同、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引进、保护乡村原真性,成功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我国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公共艺术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平衡艺术、商业、生活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鹧鸪飞》原是湖南民间乐曲,常常用于萧独奏或丝竹乐合奏,上世纪50年代分别经过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陆春龄、蔡敬民的精心改编,使其成为了脍炙人口、广为人知的笛子独奏曲。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以其丰厚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建构和延伸。本文欲采撷老子思想一角,从"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就"和谐共生"这一美学理念展开论述。"和谐共生"指向老子"道"的终极境界和归宿,对此做出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而且对于我们审视当前的生态现状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以钢琴考级这一话题为中心,对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反两种分析,对考级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教师、家长、琴童、舆论这五方面从根源进行展开,解决考级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当代民俗中,解决产业化带来的同质性与民俗文化个性之间的二元矛盾已成为当今民俗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悖论。家园意识是民俗文化的向心点,也是当今产业开发的伦理禁忌。现象学中的个体与群体以"回到生活"来回归自然人性,生活哲学以"宽容"面对诸种日常生活样态的对立与相向,沿承二者导向的理论脉络,民俗主体方可复归于感性的乡土生活,在"宽容"中走向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