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经历了"运动式融入""争鸣式融入"和"生态式融入"三个发展阶段,走过了一条改造适应、平等互鉴、自信自强的发展道路,彰显出"民主—法治—生态"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始终与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主权国家对资本权力统治逻辑的运用,是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外围”模式的维续,在当代世界已面临危机与困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根本目标、制度框架、发展模式三方面变革资本全球治理模式,实现对旧的治理体系的超越:以共享为核心目标引导经济全球化转型,以公共价值引领全球市场,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利益嵌入和市场对接等机制切实倡导经济发展中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有着重大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的文化认知。政治文化认知不仅是政治主体意识生成的心理基础,而且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政治取向和政治行为。政治主体对政治文化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对政治角色的认知;然而,不同的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认知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从政治文化的总体入手,注重分析其中政治认知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影响与变化,可以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寻找科学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败促逼清廷政改,进化论顺时兴盛,中国人的传统史观渐次转型;但由于进化史观自身的理论缺陷和对中国特殊性的解释无力,随着中国社会改造运动的深入发展,亟需一种超越进化史观的理论取而代之,唯物史观应时兴起。在唯物史观解读范式取得主导地位之前,其曾一度被视为另一种更高级的进化史观广为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化史观是唯物史观在中国迅速传播,并最终取得主导地位的"前站式"理论中介或一种"前理解"。若没有这一"前站式"理论中介或"前理解",唯物史观很难被当时国人所理解,尽管唯物史观有自身的理论优胜性。唯物史观主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的历史观再次转型。  相似文献   
5.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单位制"变革与女性就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下,女性就业曾经拥有单位制度的坚实保障,她们和男性拥有近乎相同的就业机会.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国有和集体企业逐渐由"管理型"单位过渡到"利益型"单位.单位组织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往往在接受就业人员时把女性排除在外,或者为女性就业设置障碍.为了促进男女公平就业,在单位制变革中继续保留原有的合理成分,应当变"单位保障"为"社会保障";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化补偿机制;开展社区就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7.
历史性是事物在历史中现实地存在的特性。黑格尔力图从本体论角度探究历史性,但并未给予历史性以立足的现实根基。他以理性辩证法理解历史性,流于逻辑牺牲历史的结局。马克思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唯心主义本质的根源在于割裂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不再沿袭对历史思辨探讨的路径,而是将历史纳入存在论之中,从现实出发理解历史。历史是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中都被改变的过程,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物质生活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感性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感性意识不是现成地被给予,而是由劳动生产出来。正是马克思确立了真实的历史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还开启了存在论新视域,成为真正深入到历史本质之中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8.
洪向华  解超 《东岳论丛》2024,(3):5-13+19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对现实的实践主体、过程与目的进行内在解放的实践意蕴,也内含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历史规律精准把握的历史意蕴,还蕴藏拒斥“单向度”文明发展模式、强调建立一种“整体性文明体系”的文明意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义在于打开认知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新维度、重建与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新范式。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旨义在于巩固与重构中华文化形态、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样态、激活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胡乔木、周扬是上世纪中国政坛和文坛上的活跃领导人,他们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我们今天运用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先生是港台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对宋明儒学作出有别于前人之疏解,并一反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区分,把宋明儒学判为三系。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现代新儒学是接着宋明儒学讲的,理应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担负起中华文化现代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