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宋人笔记对唐五代社会的记载,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北宋前三朝、仁宗后至北宋末、南宋。三个阶段的资料都十分重要,但以第一阶段的记载最为丰富和直接。宋人笔记对唐五代社会记载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许多内容是独一无二的,有些记载可以补文献之缺漏,有些可以和现存史书相互参校。宋人笔记对唐五代社会生活的记载十分丰富,涉及社会饮食生活、住宅和交通、经济生活和商品消费、婚姻生活、丧葬礼俗、教育和文化生活、节庆与文娱生活等众多方面。通过对宋人笔记的考察,可以从更多角度来了解唐五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宋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名节观在南宋时期从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进一步延伸,其政治特征日趋鲜明,展现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三重形态。南宋学者以"尊王攘夷"为政治目标,通过对君统、臣节的弘扬,以不主和议为要旨的名节观在士群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南宋中后期,名节观的政治内涵更加丰富。为阻遏权臣政治,理学家大力倡导直谏勇退的政治风范,士人的出处之道和进退之节被视为社稷存续的重要保障;在基层社会中,重义轻利的名节观被引入了政教体系,并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规范给予具体阐释,其导向作用对以后历代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祖堂集》中的"且置"式问句是一种含有处置义的句式,把不易或不必处理的问题转换为当下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两种语用功能:一是起到化难为易作用;一是起到换位思考作用。该句式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文献,成熟于五代,禅宗口语问答的语用环境是"且置"式形成的主要动因,线性增量原则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朝鲜家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家训中的经济内容中可见朝鲜士大夫在治产上讲究以农为本;治家则追求勤俭节约,凡事统筹安排,量入为出;对日常生活原则的规定中则透露出崇尚美德,救济同族,安贫乐道的士人精神。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汉语中,"钞"主要指钱币,而"抄"多表书写、抢掠等动词义。历史上"钞"和"抄"的词义交错纷繁,"钞"由"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出书写、劫掠等动词义;魏晋时"抄"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出现,至唐宋逐渐替代了"钞"的词义;宋代"钞"成为指代纸币的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7.
贺江  于晓峰 《兰州学刊》2014,(5):203-205
翁贝托·埃科在他的小说《波多里诺》中探讨了文本的"开放性"。开放性一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开放式的百科全书、开放式的符号系统、开放式的"运动中的作品"。埃科用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构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符号世界,既召唤了读者的阅读,又对自己的"开放性"美学观作了一次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8.
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首先在德意志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对德意志有全方位的影响。在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的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鲜明的特色,诸如注重对中世纪传统的继承、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宗教实用主义色彩等。在此期间,一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也应运而生,诸如弗拉齐乌斯.马蒂亚斯、约翰.斯来丹等,这些历史学家的著作和思想对于近代史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胡克法律思想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勤 《理论界》2009,(4):96-98
理查德·胡克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神法的不变性这一前提。但是又提出在环境影响下,现实中法律有可变通的一面。因此,胡克的法律思想与同时代的神学家们有所不同。胡克法律思想的这一演变过程,适应了英格兰的实际情况,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国家与教会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也增加了其法律思想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儿童文学在中国上海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还是一种意外收获?本文将着重从西法印刷、晚清传教士办报以及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创建,考察早期著名儿童刊物的创刊、早期重要儿童文学论著的出版,解析上海近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与儿童文学的渊源,探寻儿童文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坎坷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