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界文艺复兴研究的中心发生了由欧洲至美国的“跨大西洋洲际转移”,汉斯·巴龙、菲利克斯·吉尔伯特和保罗·克里斯特勒三位德裔犹太学者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三位学者的学术背景和治学路径既有共性又存殊异,他们凭借各自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标志性贡献,共同谱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利坚制造”的浩荡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52.
卷入中国现代史甚深的梁漱溟一生关心"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在他那里被认为是"政治问题",他因不能坐视现实而"舍佛入儒",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并以"建国"为宗旨。根据对古代中国文化、社会结构的研究以及对现代中国政治困境的把握,他对自己认同的道路非常自信,这使他一度不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之路。重新理解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将之与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建设理论进行比较,认识其特点与局限,对当下中国的乡村建设仍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3.
与一般存在构式不同,"有·专名+VP"侧重用于陈述事件,"有"确认与专指实体相关的已存在事件,其用例在近代汉语叙事语篇里尤为集中,是近代汉语里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54.
张秀娟 《社会科学》2005,1(7):116-120
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说"在文艺理论界是一个热情不减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在后现代的视野中重新审视这一命题时,发现黑格尔以其超常的感知力和严谨的逻辑性大胆提出的"艺术终结说"恰好言中了当今艺术发展的真实轨迹,艺术正以消解自身的方式实现着黑格尔的预言.  相似文献   
55.
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市场的兴盛.在这个相对自由的文化市场中,书局、娱乐场所以及公司均努力营造企业的文化形象,并纷纷创办报刊,在此过程中单行本小说、报载小说依托于这些企业和报刊得以迅速传播,从而促进了小说的繁荣.探讨这些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在继承古代文化、介绍西方文明、引导时代潮流方面起到了何种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6.
晋室南迁,也将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为新型的江南文化,从而赋予了江南都市以诸种文化品格,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声色之风等,而兰亭修禊更是成为江南都市文化的永恒象征.  相似文献   
57.
由于宋初宽松的政治环境,所以宋人好做野史。到了两宋之际,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野史的创作达到高峰。秦桧第二次为相后,出于维护投降路线、打压政敌等目的,在高宗的支持下,全面展开禁野史的运动。然而,此次禁野史不管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58.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觅寻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话语。然而,作为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其对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的直接挪移,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之处境。基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批判地消化和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完备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有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59.
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祭山经》认为人类特定族群与"龙神根源"皆为"天王神"授意下得以产生的"燕子王"的子孙,即"燕子王"是古代"越(粤)人(壮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或侗台语族)、汉人、苗人"等中华汉藏语系族群的共同祖先。当时的社会以"燕鸟"为图腾,故而称之为"燕子王"。其与祭山和祭天圣典关系密切,"燕鸟"亦称"玄鸟、元鸟、凤凰",实为中华汉藏语系族群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60.
新近推出的《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以"文化世族"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区域比较和跨学科沟通,从国家与地方之间多维互动的角度出发,系统剖析了苏州文化世族的内涵特色、家族运行和社会功能等,发掘了维持家族长期发展的家庭精神,同时在长时段的视野下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体现了江南家族史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