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9 毫秒
71.
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祭山经》认为人类特定族群与"龙神根源"皆为"天王神"授意下得以产生的"燕子王"的子孙,即"燕子王"是古代"越(粤)人(壮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或侗台语族)、汉人、苗人"等中华汉藏语系族群的共同祖先。当时的社会以"燕鸟"为图腾,故而称之为"燕子王"。其与祭山和祭天圣典关系密切,"燕鸟"亦称"玄鸟、元鸟、凤凰",实为中华汉藏语系族群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72.
新近推出的《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以"文化世族"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区域比较和跨学科沟通,从国家与地方之间多维互动的角度出发,系统剖析了苏州文化世族的内涵特色、家族运行和社会功能等,发掘了维持家族长期发展的家庭精神,同时在长时段的视野下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体现了江南家族史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3.
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念各有特色,两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世界的审视、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大异其趣:在个体生命的价值层面上,鲁迅实践着献身精神的"速朽"哲学,而胡适提倡个体责任的"不朽"哲学;在审视外部世界时,鲁迅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超越性,胡适更看重人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求证;在哲学思考的价值向度上,鲁迅有着卓越的历史洞察力,而胡适表现出非凡的社会反思力。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念也不乏相通之处,二者的哲学观念中都包含着鲜明的进化精神和优秀的实践品格。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之所以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除了他们的个体性格因素之外,从二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于西方哲学观念的吸收上也能看出两位大师的智慧个性。  相似文献   
74.
佛教东渐,佛经故事随佛典汉译等途径流播中土,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笑话。这些深受佛经故事濡染刻烙的笑话,印证了梵汉交融给民间文学带来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75.
高校文科建设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重视,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为谋求高校学科群和谐互动,实现文理相长,本文结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从高校人文学科地位,文科师资培养途径,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为高校文科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从而希冀推动高校文科建设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6.
关键词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研究理路和方法,在当前国内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显示出独特的开拓优势。关键词研究并非我国独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的影响才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关键词研究对于厘清发生在我国的“理论旅行”中的某些误读现象以及避免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的本质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77.
论汉魏六朝的献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汉魏六朝文学原生态的重要构成,汉魏六朝的献赋活动是认识这一时期政治和文学之关系的重要角度。两汉的献赋活动不但促成了汉代赋体创作的空前繁荣,而且成为影响后世的重要传统。六朝的献赋活动和两汉献赋传统的一个大的不同,是受诏作赋的情况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君臣同赋或令臣下同赋的情形大量出现;在功能上,则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显得更突出。这是六朝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汉魏六朝献赋活动的基本机制,是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献赋成为皇权政治的重要点缀和庙堂文学的重要构成,它体现了皇权的尊贵,彰显了朝廷的美政以及士人的政治热情。汉魏六朝的赋体乃至整个文学的基本性质仍然是以皇帝和诸侯王为主导的、以政治和政治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庙堂文学,当时的大部分文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仍旧是宫廷文学侍从的角色。  相似文献   
78.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可古文字中没有"中"与"众"通假的直接例证。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无法贯通《保训》文本的内在理路,《保训》文王传"中"归根结底是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武王,因此对"中"不应从天文、地理、心性等角度探讨,而应从国家治理层面进行解读。舜之"中"为礼,上甲微之"中"为刑,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79.
名山文化是诗歌意象的重要来源。庐山是山水结合得最默契的中国名山,又是最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江南名山之一,它的美在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也培育了诗人的审美情怀。庐山独特的自然风物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文物事是构成庐山诗歌意象的基本元素。从诗人直觉式思维方式看,它们是心物交感的起点,是诗人感物兴情的触媒;而从反省式的运思途径看,它们又是诗人观物取象的直接对应物,是假象见意的最终依托。这些自然物象或人文形象有的逐渐凝固为一种集体记忆,有的则呈现出历史的层积性,但都被诗人即时的情思激活,充当鲜活的性情载体,由此而成为诗歌意象。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审美自由的追寻,是庐山诗歌意象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诗人笔下,庐山常作为城市缺陷的理想参照,作为解救都市人精神困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是江南地域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0.
刘海霞 《兰州学刊》2013,(7):216-218
《移家赋》是吴敬梓追述家族历史,反思自己前半生生活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它既是一篇充满忏悔意识的作品,也是作者与家乡决裂的誓辞,具有突出的文学性。本篇拟从赋体自传的独特视角,探讨赋体用典的形式、夸饰的风格与自传文学内容上准确真实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并发掘《移家赋》中的忏悔意识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