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庆  刘进 《中国人口科学》2015,(3):99-107,128
农村妇女往往承担着家庭照料和挣取收入(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趋向女性化发展的情况下,考察其劳动供给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11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新农合"乡级、县级、县外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年度住院封顶线对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既有利于弥补男性农业劳动力外出所致的农业劳动不足,也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政策安排中,需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福利及受益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双重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2.
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风琦 《统计与决策》2016,(23):123-126
文章以城镇和农村为分析对象建立两部门模型,结合“互联网+”时代城乡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特征,利用全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分析模型深入探讨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消费能源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外溢效应显著,但各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其影响方向与作用大小是变化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倒U型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3.
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位置不是"牵引车"和主要发展目标,而是其经济崛起的基础.因此,中部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力争取来自产业外部的大力支持,强化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而在战略布局上则应明确区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型农业、有区域性特色的商业化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为支持中部农业发展,国家须在粮食生产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财政与金融支农模式、经营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4.
韩国亲环境工业发展政策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工业曾获得高速发展,但是在亲环境方面没有得到相应进展,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环境层面的压力。据此,韩国政府逐步扩大实施亲环境工业发展政策,制定一系列法规为工业亲环境发展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引进和开发清洁生产模式、亲环境经营技法、自发协议制度指导企业亲环境发展,建立亲环境商品义务购买制度支持亲环境工业生产,实施一系列促进计划加速工业亲环境发展。韩国的建立法规与建立实践指南并重、常规制度与促进计划并举、政府支援与自发参与并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95.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农业长达20年的萧条结束,至今保持着丰裕局面,奠定这个基础的制度因素之一是1938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它的核心内容是源于中国的常平仓思想.研究表明,解决当前农业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制度建设经验,建立我国的农业稳定制度.  相似文献   
96.
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不降反升,而且过去30多年区域储蓄率的变化与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这些都与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老年人口负担理论不符。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寿命与负担效应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既能解释中国储蓄率在时间上的上升趋势也能解释区域间的梯度差异,而老龄人口负担上升并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也对储蓄率在时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均没有解释力。运用实证模型的结果,本文还对2015~2050年中国区域储蓄率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寿命延长带来的正效应会相对减弱而老年负担效应会增强,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净效应发生正负转换。在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东部和中部储蓄率从2015年开始快速下降,西部储蓄率到2030年左右也会迎来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点,最终各区域间储蓄率的梯度差异会缩小并发生反转。  相似文献   
97.
文章运用反事实法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在地区生产率收敛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地区生产率收敛不仅存在新古典理论资本深化收敛机制,而且存在二元经济理论结构变迁收敛机制,结构变迁收敛的作用远小于资本深化收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  艾春荣  曹晖 《管理世界》2013,(1):89-100
本文以2000~2009年分省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估计方法研究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并且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税费改革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革的第二阶段,而且税费改革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在免除农业税的后续年份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利用城镇样本进行反事实检验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结论,而且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的减税指标、函数形式的设定具有稳健性。分地区估计结果显示,税费改革对人均收入水平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大省以及非粮食主产省的影响更大,且这种影响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分消费类型来看,税费改革对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的影响最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通过减税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举措提供了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99.
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以转移进入城市部门?这对于政府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各种重大社会经济决策都至关重要.本文分别测算了中国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及完成了工业化之后还能够继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总量,结果发现它们分别达到5.52千万人和1.95亿人,它们所对应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56%和75%.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部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不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00.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电子商务信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问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在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框架基础上纳入信任因素构建研究模型,运用中国电子商务顾客的经验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模型的结构因素如感觉有用、感觉容易使用、信任、使用意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觉有用、感觉容易使用以及信任均正向的影响电子商务使用意图,同时也验证了感觉容易使用和信任正向的影响感觉有用,而感觉容易使用正向的影响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