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37篇
  免费   1377篇
  国内免费   440篇
管理学   3643篇
劳动科学   357篇
民族学   283篇
人才学   299篇
人口学   497篇
丛书文集   13352篇
理论方法论   2331篇
综合类   24147篇
社会学   2110篇
统计学   1335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64篇
  2022年   579篇
  2021年   1321篇
  2020年   1307篇
  2019年   1250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657篇
  2016年   716篇
  2015年   1034篇
  2014年   2140篇
  2013年   2355篇
  2012年   2528篇
  2011年   3322篇
  2010年   3227篇
  2009年   3647篇
  2008年   3112篇
  2007年   3615篇
  2006年   3228篇
  2005年   2877篇
  2004年   2284篇
  2003年   2001篇
  2002年   1716篇
  2001年   1297篇
  2000年   812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118篇
  1985年   103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62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14篇
  1960年   7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62.
63.
保护性价值观是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反应,研究的整合性往往存在不足,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实证研究方法所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将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回归哲学层面,探讨这些观念产生的根源及其关系和联系。保护性价值观的两分类结构模型,包括底线价值观和不可数量价值观,在外显观念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保护性,但其内在心理机制却完全不同,其对保护性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绝对性弱化和非伦理道德内容等困境以及保护性价值观的动态性给出了较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64.
65.
共生哲学是关于共生的哲学理论,旨在对共生现象进行哲学概括和把握,并从共生视角对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论、发展论等若干重要命题进行审视与阐释。共生哲学的本体是共生关系,关系是实在的,主体间性的本质是共生;共生价值论坚持价值的属性说与关系性的统一,坚持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倡导建立共生的价值观;共生方法论明确了方法的中介性质,提出了共生哲学的关系思维方法、整体论方法与有机论方法;共生实践论主张实践是人的"类"实践,是"现实生活"的实践,是"关系"中的实践,实践具有共生性;共生发展论坚持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当代与后代的统一,主张共生共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67.
68.
当今社会最重大的时代主题就是人之存在问题。莱斯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透视人之存在方式问题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之存在方式的研究,莱斯有其独特的逻辑理路与研究范式。他准确预言了高集约度市场布局下人的异化存在已经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并判明主体存在方式由理性控制走向非理性狡计的历史趋势。莱斯所描绘的生态社会主义蓝图看似极具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但他所开启的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探究人之存在方式问题的研究路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9.
作为虚无主义的尼采,以敌视基督以及非道德而著称.尼采看透了整个西方社会道德的堕落和文化的毁灭,用隐微艺术指出了未来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从最本质上看,如果说尼采是虚无主义的话,也是一个强力的虚无主义.扎拉图斯特拉的教诲表明,尼采总是力图为未来哲学找到一个生发的出路,尽管这种出路可能是悲剧式的.所以说,尼采教诲的责任决定了他对一切世俗的反叛,而他的自然的永恒复返则昭示着未来哲学的根本走向,即向往着自然的真诚和人性的高贵.事实上,尼采的未来哲学最终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主义和宗教的归宿.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