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4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蕾 《决策与信息》2011,(6):102-103
相对于美国发达的财产税体系, 我国的财产税存在财产税的总体规模比较小、财产税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的比例过低、地方政府缺少对财产税的立法权及税率、税基与减免税的调整权等缺点, 另外我国的财产评估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也不是很不健全,尤其是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 来完善我国的财产税制度。  相似文献   
52.
为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趋势,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近几年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为构筑中国和东盟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分析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可行性基础上,着眼于破解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进一步构建双方经贸合作新格局的有效途径,并从财税角度提出支持双方经贸合作新格局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更深入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3.
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农业在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西部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战时急需物资发展快、西南部发展速度快及发展过程曲折等特点。西部农业的发展为支持抗战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在政府职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资金等到位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54.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付成本指的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与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收入的差额在不同条件下,退休年龄、退休余命等因素变化对个人账户支付成本的影响有着较大差异。基于个人账户支付成本视角,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计发月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改变个人账户可继承比例、实现养老保险体系动态管理等措施,促进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55.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发展受困于资金瓶颈,贷款难、贷款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2007至11年期间,农村地区陆续出现了许多村级农业担保公司,它的出现使得当地多年存在的资金瓶颈和贷款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给我们带给了一种新的农民农业贷款模式。本文从实证角度来探究村级  相似文献   
56.
57.
中国代际收入传递趋势及教育在传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亓寿伟 《统计研究》2016,33(5):77-86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出生于1949-1990年男性是否存在代际收入传递,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和教育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作用机制。估计结果表明,1949- 1990年代际收入传递程度总体上不断加强,其中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出现两次传递高峰。中等收入水平者受父辈的影响及加强趋势均最高,呈现双倒“U”特征。城镇传递加强趋势约是农村2倍,城镇高收入水平者受父辈的影响更强,农村则低收入水平者所受影响更强。对教育作用机制分解发现,教育对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程度在农村达到26%,城镇则达到36%。家庭环境导致的子女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影响代际收入传递趋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国民教育水平提高,在中国教育的作用也出现了”组合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58.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5万亿元,增收规模超万亿,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30%以上,几乎是同期GDP增速的3倍。但另一方面,居民工资增长缓慢,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加上物价的普遍上涨,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生活成本增加,构成了  相似文献   
59.
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增强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因而可以赋能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将2018年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综合评价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民工就业质量,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信息改善效应,可以通过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人岗匹配、增强社会信任等路径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数字乡村建设对女性农民工、在婚农民工、中青年农民工、学历较高的农民工和已接入互联网的农民工具有更显著的就业质量提升作用。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其各种积极效应,并有效缩小城乡间和农村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乡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0.
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国际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个创新产品,它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国际发展历程和运行机制的实践,包括现有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模式和市场结构及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关系,显示了现有农业气候指数保险运行机制的利弊、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与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相互补充并使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向"市场化".中国在发展农业气候指数保险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发展现状,从政策、法律、资金和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