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4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和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风险的双重压力挑战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一方面,由人口数量产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养老金支出导致财政负担不断加重。激励相容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供给、促进储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等途径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为减少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应引入弹性退休制度、激发自愿性养老储蓄、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由此推动中国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3.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央开始放宽对地方融资的限制,全国各地出现数千家地方融资平台,用土地融资,再用土地收益还款,逐渐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本文从土地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关系入手,针对当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提出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84.
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困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以生态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模型,讨论了在环境保护目标下,地方政府在面临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后的行为反应及其策略选择。本文利用2003~2014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识别了两类制度安排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影响及其差异,关注了背后的激励扭曲效应。实证结果发现:(1)生态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了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努力程度,但是改善程度和努力程度呈现出递减和弱化趋势;(2)两类制度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是以弱化发展(工业发展)激励为前提的,但是也带来了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上升、收支缺口扩大,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下降;(3)在生态功能区县(市)或享受生态转移支付的县(市)中,财政收支缺口越大时,生态县(市)发展工业的激励越强,工业发展水平越高时,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更高,但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剧,这是激励扭曲一种表现;(4)生态功能区制度政治激励不足所产生的扭曲效应显著高于转移支付制度,其与绿色晋升激励不足(缺失)有关。在绿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会因制度安排不全和激励不足产生扭曲,当现有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弥补县(市)因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时,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机构运转和公共服务需要,则会通过发展一定规模的工业来弥补公共服务成本,进而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政治激励不足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扭曲效应。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式中的生态因素权重,适当扩大生态功能区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设置差异化生态绩效考核梯度,建立和推行绿色晋升机制,对解决激励扭曲效应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分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分工但忽略了企业内分工。中国“营改增”消除重复征税产生了税收激励,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讨论改革究竟是促进企业分工还是引致企业拆分。这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不足,还为企业内分工领域研究提供了中国经验证据。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工商注册、税务信息、企业股权网络和投融资信息的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方法尝试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发现:(1)“营改增”显著促进企业内分工,存续时间更长的企业这种效应更显著;(2)“营改增”通过两种方式降低企业税负,体现为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分公司和一般纳税人身份的分公司数量均出现显著增加;(3)这种分工实质上是企业的分拆行为,规模偏向型的税收激励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所有者和代理者均有意愿促成这一现象;(4)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对象进行外部关联,同时存续时间出现显著降低。上述分析视角能回答中国企业快速进入、关联性不断增加和企业存续期减少的特征事实。在此意义上,部分企业对税收政策产生了政策依赖现象,通过分拆进而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这成为今后制定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6.
以全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数据,结合CLHLS微观数据库,对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率不断提高,其中在65岁以上、80岁以上及10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其平均失能率分别为28.98%、42.12%和76.04%;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2050年以前其所占比例会超过城镇总失能老年人口的25%,而且男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始终低于女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处于上升状态,预计2050年以前其每年需求的平均规模会超过500万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城镇失能人口将高于农村失能人口。因此,应尽快建立覆盖城镇居民的长期照护机制;针对不同的城镇失能人群构建差异化的长期护理模式;加快建设针对城镇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人员队伍;完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规制。  相似文献   
87.
文章构建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全国范围及不同区域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发现:通过多种举措加大R&D经费内部支出,努力实现区域间科研经费支出的均等化,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中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西部地区“瓶颈”产业的技术政策问题,成为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8.
曹润林  邵晶 《统计与决策》2012,(14):155-158
文章以1994~2009年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收入放弃法测算了1994年来我国税收优惠规模的情况。研究表明,从税收优惠的绝对规模来看,税收优惠规模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并不具有稳定性。较发展中国家税收优惠的相对规模来看,显得较为庞大,应适当缩减。此外,结合税收优惠规模与税收优惠效益关系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治理我国税收优惠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
文章基于构造的人均民生财政支出这一指标,利用2007-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就其时空特征、地区差异、分布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存在显著时空差异特征。(2)人均民生财政支出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且总体差异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第二和第三来源。(3)全国整体及四大区域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且绝对差异都表现为明显扩大。要扭转民生财政资源配置空间非均衡性,需要制订民生财政支出的区域协同导向政策;强化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良性互动;增强地区自我提升潜能。  相似文献   
90.
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关系是社会经济中的基本关系。在对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上 ,传统的生产导向和市场导向认识虽有其合理性 ,但也存在着不足。于是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并提出了超越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的本质就是要做到以企业为主 ,是要实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一定程度的调控 ,目的是实现企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