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2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461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663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01.
陈赟 《社会科学》2002,(10):40-44
20世纪形成的中国古代思想传统认为 ,中国古代思想在宋明儒学中达到了最高成就 ,中国未来的文化复兴也必将是宋明儒学的复兴。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现代迫切的工作是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而明清之际一系列思想家对于先秦与宋明思想的区分 ,为此指明了一条更具有前景性的道路。本文以王船山哲学为例 ,对先秦思想与宋明传统的差异作出了系统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2.
陈赟 《中州学刊》2002,(6):137-142
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有一个独特而又深刻的天命论传统。对于中国思想而言 ,天命不是起源于宗教神学的实体性上帝 ,而是发源于民众的生活 ,它体现为民情、民意、民欲等等 ,它就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政治的秩序。中国思想认为 ,天命并不具有人格性、意志性 ,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因此 ,天命被理解为自发性的社会—政治的秩序。正当性的政治必须充分尊重这种秩序 ,而不能去人为地干预它 ,这样的政治就是无为的政治。“忠君”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获得恰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3.
张天星 《兰州学刊》2007,(3):143-145
一直以来人们多认为苏辙卜葬郏县陪伴兄长是遂"夜雨对床"之志,从苏辙的一些作品入手分析其心理历程,则可看出苏辙自始至终皆无卜葬他乡之意.而且造成其晚年在葬地选择上的矛盾心态之原因除了受经济条件限制外,还因为父命在先和人所不免的乡土情结,更重要的还有苏辙兄弟未能来得及协商后事,在卜葬地的选择上未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04.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惩治生态环境犯罪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司法大数据对我国刑法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情况、基本样态、核心成因与治理之策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运用刑法手段惩治生态环境犯罪在我国取得了初步效能,尽管污染环境罪等典型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率近年来处于冲高回落阶段;但由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态要素的交互在空间与密度上依然广泛与密集;基于刑法惩治所压制的生态环境犯罪发案与犯罪的原始动能之间仍呈现出一定的二元离散;部分生态环境犯罪发案显示出犯罪人基于生活利益而获取自然资源的客观情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依然存在;提升刑法治理生态环境犯罪的效能尚需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维提升,从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高质量发展。就微观层面而言,基于司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等公共政策的影响,自2020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数量呈现出巨大下降。但需明确的是,此种下降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与暂时性,在本质上是由于人民群众基于居家不出而形成的。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常态化、精准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活动仍将与生态环境产生广泛交互,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普遍。为巩固生态环境犯罪的预防与治理效能,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生态环境法律普法计划与生态环境犯罪预防治理计划,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对盗伐林木、滥伐林木,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采矿,非法捕捞水产品等典型的生态环境犯罪的相关法律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动员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鼓励通过发展替代型产业等方式,通过多元治理方式,切实使生态环境要素所在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利益保障与生态环境的冲突减少到较低水准,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率,切实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5.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松弟 《河北学刊》2004,24(3):160-166
1840年以来,中国的绝大部分区域,通过开放港口及沿边商埠,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港口-腹地对中国近代交通和贸易体系、城市格局、经济区域以及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指向贸易港口已成为近代交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由于沿海沿江一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其他城市,在不少区域实际已成为经济中心,从而发展为与政治中心城市二元并立的状况;20世纪前期形成的港口-腹地的格局至今仍在大体维持着;按照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和近代的启示,当前的港口-腹地格局实际已预示着新的经济区的即将形成;远离东部港口城市和指向港口城市的交通道路是中西部落后于东部沿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居平 《云梦学刊》2007,28(4):16-16
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博导等及社科院的老师,首先向“象牙塔”内的你们致敬。因为我从大学已毕业多年,在社会这所大学里,跌打滚爬了多年。也看到了更多社会黑暗的地方,尤其是房产界和商界。我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义愤填膺的发言,揭露高校的黑暗腐败的教育现象,还是很震惊的。  相似文献   
107.
张天星 《江淮论坛》2007,(1):142-147
本文从思想印证人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黄思贤 《兰州学刊》2007,(2):206-208
水字、古汉字和纳西东巴文有相似的性质,对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的取象构形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探明一些字的构形原理,同时,也能反映不同民族之间风俗人情及其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9.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隐性劳动”作为极具批判性的社会学概念,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提供了创新性解释,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背后折射出行业发展中劳动的“隐性化”现象。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主要发生于社会工作者与购买方、落地方及服务对象等互动场域,包含被动面向和主动面向,主要涉及对劳动的漠视与模糊。非平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本土有限的利他文化观念以及规范阙如的行业生态分别是引发社会工作劳动“隐性化”现象的政治、文化和专业机制。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可能引发多重后果,主要涵括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受到阻碍、公共性精神培育陷入困境及“半专业化”发展局面延续等。克服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需要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场域合作发力。  相似文献   
110.
哈贝马斯将诠释学引入社会科学,特别吸收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成果以矫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主义,但他不满于哲学诠释学的保守倾向、方法维度欠缺和语言本体论,提出深层诠释学取而代之,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实现社会科学的解放旨趣。针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伽达默尔亦给出了有力的辩护和反批评,以实践哲学为归宿,重申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地位和普遍性要求。二者的论辩各有千秋,须深入剖析论争的学理及其来龙去脉,才能从总体上给出恰当的研判。这场争论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够为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科学的逻辑定位、诠释学的合理走向以及如何处理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提供新的思想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