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35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383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生产力巨变,也是青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生成的鲜明时代场域。青年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尝试将英国工业革命史放置在欧洲革命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理解,建构了立足“生产革命—社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史的新范式。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重读”青年恩格斯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成果上的经验与理论路径分歧,集中围绕抽象或具体理路、经济或文化视域、客体或主体归因、本土或国际影响四个焦点展开,实质是将历史哲学中经验历史与理论历史之间的争论,拓展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向度和理论向度之间关系的考量。实际上,青年恩格斯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史的整体性阐释,不仅有基于史料文献的具体分析,更有立足哲学思辨的总体史观照,反映在对历史的实践性质、客观动力、主体力量、价值导向的初步厘定。这表明,此时恩格斯在通往唯物史观的“另一条道路”上试图综合经验语境和理论空间,已然站在科学世界观立场上审视共产主义事业了。  相似文献   
992.
青年马克思对卫生健康问题的关注是对资本主义病变的初步探察,其中折射出对劳动者的关切及为贫苦大众争取权利的理论初衷;呈现出反对设计论和神创论的自然观,主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理论品质;蕴涵着从劳动人民身体状况出发思考疾病与健康关系本质的理论火花。凸显了青年马克思开启思想探索时的认知水平和理论高度,这种逐渐形成的科学认知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体现了通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思想发展脉络,联结着马克思后来科学理论的最初环节,也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准备和理论特征的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探索出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总结,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可知,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定盘星和压舱石,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前途命运、事业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党一定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作为核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在政治建设、国家治理、各项工作等各方面捍卫好核心,维护好核心。  相似文献   
994.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995.
996.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资源配置的世界性难题,也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为立足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历了改造旧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变迁过程。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党的领导统领政府和市场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在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评判标准、推进党和国家政治机构改革和市场机制改革并举。  相似文献   
997.
按劳分配具有“资产阶级权利性质”,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从资产阶级权利的本原、实质与特征以及消除三个方面构建了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通过批判按劳分配默认“天赋人权”,说明权利是历史、社会的产物;通过对异化劳动以及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权利的本质,突出其“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特征;通过对社会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劳动形态的考察,得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需要通过自由劳动来消除,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998.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了哲学和政治的双重批判。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观念应当从现实的差别中产生”的原则,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解决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初步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超越了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初步发现市民社会异质于国家的经济规定性和用国家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无力,因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结束后转向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最终实现了政治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9.
在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经典,在西方现代生态理论研究中备受争议。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生态问题为关切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系统反思。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问题,他们或阐释或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形式的诊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解读;在肯定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一致的基础上,他们探索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方案。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展开的反思既有其合理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潮对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治理”是中国历史上的固有词汇,大体指管理国家政务的方式方法,并非为西方学术界所发明,中国学术界在理解与使用西方“治理”概念时需谨慎辨别其中的政治底色。理解“中国之治”,须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和原生概念,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与具体实践,从而理解实现“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形成“中国之制”,核心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两个确立”作为新时代重大政治成果,镶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制度安排之中,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