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流辉 《决策》2014,(12):52-53
<正>当这一群体年龄增长后,城郊土地由谁来种植,菜篮子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农",这个概念由"三农"专家曹锦清提出,是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的,指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区域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农民农"蜗居城郊一隅,却承担了城市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及耕地闲置情况越发普遍,越来越多农民离开家乡,承租城市扩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特殊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决定了乡村治理的规划主导权应该归属中央层面。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地方政府和条线部门主导着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不能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积极展开,而且阻碍了乡村基本治理单元适度规模的有效实现。乡村基本治理单元规模的确定机制中存在自身固有矛盾,为此,应从政治整合的视角来研究乡村基本治理单元的适度规模问题,并将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方便程度作为乡村基本治理单元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3):219-226
制约与监督是两种紧密联系而又明显区别的控权方式,两者在内容上相互包含,功能上相互补充,作用方式上相互依赖,需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村官权力的失控源于"行政干预自治"体制下,村民自治内外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双重失效。外力推动的村务监督制度创新力图通过重建内部监督机制实现对村官权力的约束,但因缺乏内部制约机制的配合而未能达到预期控权目标。在自治体实现真正的自治之前,需结合村官权力特点,依赖自治体现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制约—监督"均衡与协同的控权机制,激活村庄潜在的监督制约力量,规范村官权力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对解决当前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结构短板问题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对宏观国家治理与微观基层治理之间存在的治理枢纽的补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结构性优势、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专业性优势以及协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优势,对于破解县域治理和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构建连续贯通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市域视野下的新型市县关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叶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5,(4):33-37,47,156
官员不作为之所以普遍发生,根源在于国家与社会对官员积极有为的激励失灵。从"社会中的国家"视角分析,社会在转型期容易形成向国家转嫁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国家在转型期则因为稳定焦虑感的上升而对社会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不应有的容忍空间,这在两个方向上都对官员积极作为形成了负面激励,导致官员普遍采取能够降低追责风险的不作为策略。官员不作为的破解必须寄托于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性化建构,其中的要点包括要建立一种以依法治理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格局、国家应适度降低社会转型期的稳定焦虑感、厘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责任边界,以及夯实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6.
制度主义、文化主义、现实主义是研究风险社会的三种视角,已有众多学者从这些视角阐释制度性风险与全球化、风险文化与不确定的个体、生态政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但依然面临一个问题未被解决:在个体化的不确定性与充满风险的社会之间有一道正在逐渐拓宽的裂缝.在此背景之下,从伦理与政治的双重视角,试图通过生态政治与反思性调节两种方式建构超越风险的“第三条道路”.这是研究风险社会的一个新的尝试,尤其是关于义务理念的阐释,对于中国风险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现代性的批判性理解中,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存在一种本质联系。在面对文明时代人类的不平等以及社会腐败问题时,卢梭率先发动了对启蒙学者的批判,认为现代政治处于非道德化状态,使政治与道德处在紧张与对立之中。面对这一现状,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这一研究主题,试图通过公意来重建社会普遍性的伦理原则,进而重塑公民的政治道德,以此重新唤醒人们对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重视。卢梭的这一思想经由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在德国哲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最终,马克思把卢梭的普遍性形式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8.
扶贫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已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减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以西南山区S镇的扶贫移民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西方空间贫困理论和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城镇这一层次是如何被建构成一个具有重要益贫性的发展空间,进而指出这种过于倚重城镇辐射带动的安置方式在现实中存在的多重风险。借助城乡联动的分析视角,应将作为迁入地的乡村、安置地所在的城镇以及异地城镇统合起来加以考虑,通过发挥城乡联动营造出的三维空间的协同效应来应对扶贫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