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5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31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90篇
丛书文集   5912篇
理论方法论   719篇
综合类   5399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4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711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985篇
  2010年   1025篇
  2009年   1042篇
  2008年   1068篇
  2007年   1118篇
  2006年   1052篇
  2005年   831篇
  2004年   692篇
  2003年   572篇
  2002年   456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生物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的进化已日益集中反映在文化的进化上 ,从而使得它与生物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对于属人世界的生物进化来说 ,既存在自然选择式的客体中介 ,又存在社会选择式的主体中介 ,在当今世界所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和各种“人类危机”面前 ,我们更需要确立和谐型的社会选择  相似文献   
22.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23.
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掌握相当部分的所有权 ,并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权的企业。根据产权的不同层面 ,把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为所有权层面的外部产权结构和经营权层面的内部产权结构 ,而这两者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公司的组织制度。研究家族企业的外部、内部产权结构及其组织制度 ,将有助于从外到内进而综合了解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24.
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认为专名有内涵和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弗雷格的概念词即为通名.弗雷格第一个将词的指称理论推广到语句上,论证了语句的内涵是其思想,外延是真值.作者认为外延论题也适用于语句.  相似文献   
25.
论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人的本性。它是一种“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6.
地方治理意味着地方政府从中央一体化的垂直结构下抽身,确立自身的独立地位与利益;同时,它也表征着民间社会力量的成长并逐步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地方治理中重要的参与性力量。在此意义上,善治理论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用善治理论观照中国地方治理时,其前提和基础条件的具备与否是受到质疑的,从而,这一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五形态理论 ,该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有充分的文本根据 ,马克思始终坚持了该理论。理解五形态理论的视角至关重要 ,须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它。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单线论 ,而是既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又承认单个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辨证决定论。马克思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个别国家超越式发展的深层原因 ,而且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的模式  相似文献   
28.
文化作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 ,理论界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本文着重厘清了人们对文化在概念、价值方面的误解 ,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人的主观心态和观念形态的范畴 ,是人处理其与客观世界的多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和解决人类内在精神需求的方式 ,这种方式表现为并对象化为千状万态的精神现象和产物 ,并且认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是个客观事实 ,文化的作用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演进过程中 ,最后从文化的价值意义出发 ,阐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社会现的视角──审视了公共政策。因为在过去的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我们无法看出各个政策的重大区别,而事实上它们在是否符合人性的需求,充分考虑民意的基础并有效促进了人民的自由与福利等方面是有着重大区别的。本文将公共政策界定为是一定的权利中心在众多备选的计划、规划或可行之行动方案中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对选择的社会观基础进行考察,社会观影响到了人们对待集体行动的态度,进而又影响到社会秩序观。而持有不同的社会秩序观的人对公共政策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最终得出好的公共政策的基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0.
针对目前学界有关和舍文化的现代转生的讨论,本文在总结、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转生的前提条件,即在和合文化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并认为三者贯通,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和合文化现代转生的理论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