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 毫秒
91.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仅仅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从而推论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一种“解释原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现在需要对此种论断加以发问与反思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克服历史唯心主义或者旧哲学,而在于战胜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思维原则的变迁仅仅是一个“手段”,不能认为是一种“目的”。这样一来,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的说法是有限度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哲学变革的内涵。这就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从哲学之内的讨论转型到“社会实践”的讨论,实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92.
屯政是晚清民国时期强加在湘西人民头上的一项沉重负担,对湘西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上,就是民间对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的祈求。因此,屯政实行后,白帝天王的神格和故事逐渐由对“审判”的强调转向对“祈雨”的强调,体现了地方官和湘西民众在屯政压力下对农业丰收的渴望。  相似文献   
93.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塑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系统梳理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历史演进,从政治引导形象、理论阐释形象、铸魂育人形象、系统科学形象、开放包容形象五个方面科学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核心内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基本遵循进行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企业激励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问题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研究方面.有效的激励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需要梳理国内外关于"企业激励理论"的研究,并对国内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
《说文》“读若”性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读若"是全书惟一的注音体例,其性质历来受到历代研究者的重视,分歧也一直存在。列出自清代以来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和争论焦点所在,认为在计算机时代这个问题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96.
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客观上反映了邓小平是如何正确把握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主要困惑问题,对其研究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97.
随着6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论美学的兴衰变化,德里达等人赋予"书写"这一概念一种对现实的冲击性力量,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文论范畴.书写及其相关理论的衍生,正走向关注文本修辞的阐释思路.  相似文献   
98.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进程中孕育的精神品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出新的丰富蕴涵。回顾新时代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们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宝库。历史主动精神作为源于历史、面向现实的关键力量,蕴含着传承并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担当精神、敢于直面风险和考验的斗争精神、遵循经验和规律的创造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能够有力激发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强化人民身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意识,凝聚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赓续历史主动精神展现出现实必要性,必须着力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强化中、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赓续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99.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指明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前提。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发展理念既深刻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精髓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又深刻体现着历史逻辑进路和当代中国现实实践要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0.
在量刑规范化改革中,围绕如何处理检察机关求刑权和人民法院裁判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主导权问题,相关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学理模式:“居中裁判”模式、“检法冲突”模式、“自动售货机”模式、“复读机”模式。随着司法大数据的不断公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发展,类案检索在提高检察官量刑建议精准性和认同度、规范法官在量刑中的法律推理和心证公开、增强新型案件量刑裁判的可接受性上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当前,对类案检索的功能设定日渐出现了“技术理想主义观”和“现实主义论”的分歧。基于上,建议:进一步明确审判者司法理性的核心地位和类案检索及相关数字化技术的辅助功能;完善量刑类案中案例相似度计算模型和革新数据口径及其检索条件;制定量刑类案数据采集、运用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基于刑事法一体化,围绕实体要件、法定程序要件、证据运用要件、刑事政策要件等加强类案的系统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