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冯兵 《东南学术》2013,(1):181-188
朱熹以宋明理学中的理气论、心性论为理论背景,强调"仁"是"心之德,爱之理",并融入了"生生之谓仁"的传统德性论观点,对"仁"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性质结合传统礼学进行了再诠释。他以天理为"仁"与礼乐相交通的依据和桥梁,并以"阴阳"、"动静"的辨证思维阐释了"仁"、"义"、"礼"、"智"四端并立又对立统一的关系。朱熹将礼学与理学在其仁说中融会贯通,既回归和张扬了先秦仁学之道统,同时也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了"经学与哲学相结合"这一中国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32.
朱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思想学术方面与道教都有着紧密联系,而其大半生都在武夷山渡过。武夷山是道教名山,朱熹与道门中人的交游可谓如鱼得水。但就朱熹与白玉蟾是否实有交往的问题而言,结合史料细加推断可知,由于朱熹与白玉蟾的生卒年代相差较远,两者并无实际交往,其事乃是一段以讹传讹的历史误会。  相似文献   
33.
模态Herbrand定理研究是模态逻辑领域的重要开放问题.不含Barcan公式的模态系统T的Herbrand定理的获得必须完成两个方向的证明工作:首先是证明相对简单的从右到左方向;而对于相对复杂的从左到右方向,则可以通过在加标公式表列系统K的基础上增加特殊规则获得加标公式表列系统T,证明T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从左到右方向的证明.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证明模态系统D、K4、s4的Herbrand定理.  相似文献   
34.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终极旨归就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对人的幸福问题的关注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主旨。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思和解构中,批判了以往哲学家们对幸福概念的抽象的、虚幻的理解,从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维度出发,积极探求为实现人类幸福之路的真实可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5.
“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范畴,同样是大众传媒研究绕不开的话题。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是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异化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大众传媒意识形态化,对公众的价值选择产生了诸多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建构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意识形态批判范式。因此,应坚持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审视大众传媒的功能问题,批判传媒异化现象,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文化,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6.
37.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人的感性实践出发,关注"现存世界"与"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实现了哲学对象的变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反思"。所谓"实践反思",就是立足于感性实践,秉持主体性原则,通过"从后思索"的方式,对现实世界采取批判态度,从而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目的。"从后反思"是一种实践的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实践,通过从知性抽象到具体综合,从现在看过去的辩证法思维过程,克服了传统的知性思维和现成性思维的不足。  相似文献   
38.
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针对性地批判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他着重批判拉萨尔“劳动超自然创造力”的论断,科学剖析劳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揭穿拉萨尔“劳动所得平等分配”的幻想,探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社会历史条件;驳斥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为废除私有制而实现劳动解放指明方向。对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的批判内在地贯穿于马克思发展唯物史观的思想进程中,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9.
40.
马克思关于财富的对象性本质、社会性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三重规定中内含着财富本质的最高规定,即"社会个人"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从社会个人的规定理解财富的社会共享性和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自由个性的规定理解财富的主体性自由和三次分配,需要我们从"补充形式"和"自愿行为"这两个基本定位入手,一方面正确把握三次分配同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关系,明确现阶段第三次分配只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而绝非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流分配方式;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中3种不同层次的自愿行为(基于现实功利、自我实现、自由实现的自愿行为)及其历史意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既是马克思财富哲学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从财富的本质出发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意蕴,为我们正确理解现阶段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的历史性质与社会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