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5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观念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存在论逻辑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有关僧肇《不真空论》与玄学在物之"有无"问题上会通的观点进行了检讨,认为唐君毅对《不真空论》的主旨存有较为明显的误读、误解。  相似文献   
53.
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背景下的礼乐哲学体系,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家们在三代礼乐基础上的理论诠释与重构。概言之,一切以礼乐为研究立场或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想,我们都可称之为礼乐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所在,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为其基本性质。礼乐哲学的体系建构包括了礼乐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伦理美学等诸多方面,而“中和”是其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礼乐哲学体系之中。礼乐哲学的发展与演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在研究范式上,“点、线、面”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是其基本特点。“三礼”及《诗经》《论语》等则是展开礼乐哲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性文献。  相似文献   
54.
《江西社会科学》2015,(5):33-39
欲把"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以达成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目的,确立"问题"研究的"主体自觉"和"方法论自觉"至为重要。为此,必须对这样的问题作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还是"唯有马克思而没有恩格斯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以"诚"以"信"以"敬"还是"主观化""庸俗化"?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还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我们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  相似文献   
55.
通过"立德"达到永恒与确定是传统社会人们追求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基本方式。进入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状态的流动性和风险性,使得传统确定性寻求的基本方式遭到彻底的解构。与此同时,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因其固有的效率性与齐一性轻易窃取了生活中意义的担当者,最终造成现代社会伦理虚无的泛滥。重新思考古典时代智慧与德性相互统一的伦理思维方式、以完整性的方式置换当代人的确定性追求,是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6.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颇负盛名的著作。该书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进而指出技术进步将社会整体异化为"单向度"的特性。其理论既包含一定合理性,而且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政治制度的选向上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
该报告在进行资料查询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述和分析了泉州市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现状,肯定了泉州市自然辩证法学科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以及与地方科技经济社会结合等方面获得的成绩,指出泉州市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应全面发展,仍需系统、深入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积极构建合作与共享平台,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建设美丽泉州、推进"海西"建设服务,发挥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学科优势,促进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8.
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重组,这对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发挥统战工作整合功能、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9.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为视角,以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为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的机制、内在原因以及变化的情况,并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解决路径加以深度剖析与把握。文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提高大众的主体性、积极性,解决民生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推进与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60.
社会转型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引发道德范式的转换。在新旧范式的接替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其实质乃是道德信念基础的瓦解。以宗教或形而上学为信念基础,以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传统道德范式整体上崩解并丧失了其有效性。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在其信念层面上必须经得起现代理性的反思并将基本的公平价值包含在内。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比较缺乏的现代主体理性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公平原则、权钱交易、裙带主义等丑恶现象又严重破坏了现代道德对公平原则的基本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