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低效表征在于:在价值论上,偏好工具理性,忽视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泛政治化、泛知识化,轻视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在教育主客体关系上,强化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育方法上,偏重理论说教,偏离实践体验.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中汲取营养,以“人”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为中心,使教育和人的幸福、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关注并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2.
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3.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4.
“科学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科学文化的文化自信,提出这一概念旨在说明:科学文化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增量,正是因为科学文化不断内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才使中国文化从自大走向自谦、自省,从自觉走向自信、自强。建构“科学文化自信”就是要把科学文化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程,自觉顺应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逻辑旨归,切实回应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诉求,实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双重功效。依据出场学的理论逻辑,即从“何为科学文化自信”“建构科学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何建构科学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构建“科学文化自信”的出场逻辑与路径,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相向研究,并在两者研究的交叉域探寻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资源和提升文化自信的科学文化新进路。  相似文献   
25.
在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和鼓动下,大批聚集在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以各类学校、研究机构为依托,系统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其中,以王学文、王思华和何干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立足于边区抗战、革命的具体实际,研究并致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经济政策,指导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层面的展开,不仅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而且与政治层面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不断深化着抗战建国的实践主题。  相似文献   
26.
关于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种"普遍主义"的公民社会观。"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在理论上论证西方公民社会的普世性,认为公民社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以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现状来表明西方公民社会移植中国的可行性。然而,"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是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它难以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西方的公民社会自身就是一个存在多重内在矛盾的复杂结构。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模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是一种地方性叙事,它深深地嵌入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国情,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而非简单地照搬"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应当体现出主体中国的理论自觉,能够回应并实现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27.
28.
在当前就业和住房等问题的压力下,高校一部分学生中间出现了"蚁族恐慌"情绪,"蚁族恐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给予关注。在分析"蚁族恐慌"现象成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来探讨"蚁族恐慌"现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尝试找出应对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29.
传统的共情研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三个维度,并没有重点关注共情的获得方式。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对于共情的研究,指出感知共情作为共情的第四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感知共情的作用方式表现为:感知共情与行动共情互为协同,感知共情与认知共情互为渗透,感知共情作为共情整体的保障。四维共情内在关联的综合观摆脱了共情的分离观和一体观,解决了分离观的认知消耗以及一体观的他异性问题。  相似文献   
30.
崔中良  卢艺 《阅江学刊》2024,(1):49-59+172
对于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者主张通过技术完善人类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詹姆斯·斯坦霍夫(James Steinhoff)主张挖掘超人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关联,以社会结构视角关注技术的设计。基于此,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性分析,主张从制度-技术-人的视角深挖人类增强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分配不均、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尺度,引导人类增强技术的正向发展,从而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