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0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现代政治主体表现出鲜明的建构性。维新派、国民党都先后尝试运用党派政治学说培育政治人才,将政治教育作为撬动政治革新的杠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仅靠上层政治变革难以改变国家命运,而将关注焦点转向社会基础的改造。马克思主义是倡导社会改造和政治革命的知识体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活动与党的组织建设融于一体,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知识更新与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的进步锻造革命先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象牙塔里的知识体系,而是政党组织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政党组织发展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212.
延安时期,面对中国革命严峻的现实挑战,毛泽东引导人们培育以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宇宙观、坚定“两步走”发展目标、坚守人民至上根本信念、争取个人解放的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得益于毛泽东围绕“知、情、意、行”深入推进信仰教育,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的革命意志、让中国共产党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前仍要继续夯实信仰的理论之基、增强信仰的人格感召、强化信仰的行动伟力。  相似文献   
213.
当代西方左翼思潮从资本主义替代到现代性批判之旨趣转换,包含着一个重大困境:由于价值共识和政治承诺缺乏,虽然在理论表象上它似乎愈发激进了,但在政治上实际退却了。通过当代重大政治议题回到解放议程,重建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共识和可行的资本主义替代政治承诺,则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重新政治化的前提。这些议题包括技术(生产力)、全球化(共同体)、地方(差异和平等)以及阶级等方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解答这些社会难题并打开新的文明视野,这是今天左翼理论的真正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214.
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性的统治下彻底的物化和革命主体的消解;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方法批判了历史主义的一元决定,强调历史的多元决定以及无主体的过程,并将个人主体视作意识形态的部件。阿尔都塞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放置于偶然性之上,这对此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年福柯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代表,则从对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分析入手,探讨个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问题,从而实现了一种伦理学转向。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主体和客观规律的分析框架,结合时代最新发展来理解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215.
过去20多年,中国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现有文献主要强调医疗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成因。而民生激励是一个重要视角,地方政府因贯彻中央要求而产生的民生激励是中国居民健康持续改善的重要成因。首先,文章从理论上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面临民生激励时居民健康改善的效应,明显大于其仅面临经济激励时的效应,揭示了当地方政府偏好于民生激励时,实际上大大增强了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的正向影响作用。其次,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表明,居民健康的民生激励假说成立。再次,运用跨国样本进行合成控制法检验表明,民生激励对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产生了显著的整体影响。研究结论揭示,2003年前后地方政府产生的民生激励,是解释中国居民健康持续改善的一个重要视角,并且该模式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之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216.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代,对物的问题做了新的现象学思考。生机唯物主义者将人与万物统归于生命的触动,以打破旧有的物质被动性;思辨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思考新的世界样态和生存形式,且人类可以拥有超凡的理性能力去面对任何巨变;而物导向本体论则认为,人应该泯灭于万物之中,让万物以人类完全陌异的方式存在,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几种新唯物主义意图从各自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现象学,而这正是当今数字时代新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217.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近代以降,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的更新中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文明为依托,方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建设历程始终与中华文明相互映照,为人类现代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注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18.
中国近代以来的美育观中存在着夸大美育功能、过誉艺术化人生(审美人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美育即是情育”、 “美育蕴含德育”、 “美育成就心灵的自由”三个命题中。事实上,纯粹的审美教育不能涵容道德情感的教育,不能天然地要求道德的发展,审美心灵所成就的空灵心境,亦只是心灵自由实现的一个背景性前提。只有在伦理或道德的观照下,心灵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并获得转化为行为自由的动力。这是儒家选择“为人生而艺术”而不是“艺术化人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