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7 毫秒
51.
关于不足额保险中的保险金扣除权和保险代位权的行使,有绝对说、相对说和被保险人优先说三种学说。本文通过对这三种学说的分析比较,指出绝对说、相对说违背损失填补原则,损害被保险人利益,而被保险人优先说能充分有效地平衡保险人、被保险人和第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故应采用被保险人优先说。  相似文献   
52.
李慧娟,名不见经传的洛阳市法官,依国家《种子法》正确判案,却被所在“省人大”认定“严重违法”。此为2003年震动中国司法改革核心法官独立问题的“李慧娟事件”。中国法律界不得不为此作出尖锐而焦虑的深度反思:法官独立具有现代社会发展内蕴的客观必然性,是司法公正、司法权多样性质、法官承担责任、国家承担WTO国际义务的共同要求。法官独立的现实外部障碍主要来自地方党委、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法外”干涉;现实内部障碍来自于上下级法院指导关系的行政化;已明显落伍于时代潮流的审判委员会制度;法官选、用、考、奖、惩、晋等制度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也必然落在法官准入、罢免惩戒程序、行政管理模式消除等,重大相关层面。  相似文献   
53.
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特征及时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自我教育具有主、客体合一性;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性;选择的自主性;内化的主动性等特 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提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较好地适应新形势的教育方法之一。本文从分 析大学生自我教育特征入手,对其时代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4.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爱华教授的新作《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科学伦理精神历史生成》一书是一部研究科学伦理学的力作。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为指导,运用和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学、家庭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首次从科学伦理的视角研究中西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历史生成、相互作用及其异同,探索当代科学伦理精神的建构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教育、就业、家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科学伦理的前沿问题:科学的伦理价值、环境伦理、高技术的道德选择进行了深度探索。本书由五篇十八章组成。内容丰…  相似文献   
55.
市场营销研究中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在所研究的产品或服务中,具有哪些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最能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件产品/服务通常拥有许多属性如价格、颜色、款式以及产品的特有功能等,那么在这些特性之中,每个属性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如何?在同样的(机会)成本下,产品或服务具有哪些属性最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要解决这类问题,传统的市场研究方法往往只能作定性研究,而难以作出定量的回答。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也译为交  相似文献   
56.
在不对现行公司法关于公司的法人属性相关规定进行变动的前提下 ,探讨公司法律人格要素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 ,以及国有独资与国有控股公司的人格独立的真正实现 ,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人格 ,具有许多特征 ,但堪称公司法律人格要素的只有独立的财产与独立的意思两项 ,而其本质性要素则应为独立的意思。基于此 ,在国企改革中 ,应围绕如何确保公司具备独立的意思 ,从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人格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57.
“一事不再罚”原则确立标准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维护行政处罚的公正而不过分损及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一事不再罚"应当成为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但其理论支撑需要重新考量.实际上,"过罚相当"与"有效遏止"应当共同成为"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确立标准.唯有如此,"一事不再罚"原则才具有应有的适应性和指导性,行政处罚的目的才能有效实现.<行政处罚法>立法过程中对该原则的艰难取舍和最终妥协,成为其不得不予以修改的现实理由.  相似文献   
58.
民法典中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创制,是我国环境民事立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民法典生效后,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即刻引发巨大争议。对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的适用范围是否包含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诉讼,实务部门和理论界呈现截然相反的态度。究其争议产生之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环境民事责任领域,存在着侵权诉讼、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民事公益诉讼“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而惩罚性赔偿责任能否在这三种制度中混用,则取决于其自身的目的和定位,以及三种制度各自的功能和界限。从我国环境民事责任的体系以及民法典的相关表述来看,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范围应当限定于一般侵权诉讼,不宜也无必要扩展至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之中。  相似文献   
59.
陶陶 《决策与信息》2011,(11):58-58
裁判请求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向一个独立、合格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它是兼有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双重性质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世界各国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确认在宪法中。但是我国宪法并没有关于裁判请求权的直接地定.在人权事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其提升到宪法保护的高度。  相似文献   
60.
生态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契合方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思维的发展为激活伦理思维提供了新素材、新契机。在这一过程中 ,理论界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契合”方式 :一种是以传统伦理思维适应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思维即人类中心论的契合方式 ;另一种是将原本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思维当作一种伦理思维即生态中心论的契合方式。不同的契合方式造就不同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廓清这场争论的理论底线 ,找到整合不同观点的理论平台 ,以强化理论指导现实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