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29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815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62.
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的提取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义分析的难点和关键是义征的提取 ,而通常对此叙述过于简略 ,更少有义征提取程序和技巧的探讨。本文就客方所提四对近义词的搭配对象问题 ,运用“五步骤”分析法讨论近义复合词之间的义征异同。通过微观研究探讨提取义征的程序和技能 ,以推动语义语法学研究的进展。并进一步提出 :1 .作为解释自然语言的元语言 ,义征的一些术语在自然语言中并不使用 ,但义征定名力求基于系统性通筹考虑。 2 .词语之间能否搭配 ,取决于双方是否存在耦合性义征或语义兼容性。 3 .词语之间的语义搭配 ,受制于认识事理性、情境模型性、社群习用性和个人超常性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3.
中国古代怨情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怨情说出自儒家文论,因此同西方文论相比较,怨情说具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特征,是中国特有的"礼"文化及其美学的产物。但同正统的儒家文论相比,怨情说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内涵。怨情说比较淡化理性对感情的控制作用,强调文学应给予感情必要的宣泄渠道。怨情说对中国历代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4.
论黄庭坚诗歌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既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诗多机锋中涉取养料,形成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65.
林纾是中国近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先行者,他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林译小说所体现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民族文化立场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66.
冒志祥 《理论界》2007,(2):112-113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管理公务、临民治事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人’’的传统观念开始回归,用人的“逢进必考”、“学优”乃“仕”再次成为现实。这一转变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古代公文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俗字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汉字以形表意传统的驱使下,人们按照自己对汉字部件的理解而在书写中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构字理据,成为俗字的成因之一。在表意部件中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敦煌文献所见之"师"、"惊"、"齐"、"盐"等字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68.
《全宋词》中方有开小传有多处疏漏和失误,包括名号、生年、任职、著作等许多方面需要补正。  相似文献   
69.
在汉魏以后的小说与地志散文中,对于岭南地区的物产与风俗反映出两种矛盾的情感态度。对岭南地区的珍奇物产,中土文献中较多的是渲染与神化,反映出的态度是歆羡与向往;但随着与异地交往的增多,有关珍奇物产的传说大多演变成了平实可信的知识。然而,对岭南地区的风俗习惯,更多的则是文化偏见下的扭曲与夸大,那种倨傲与鄙夷的态度很少有所改变,这影响到了对某些风俗传说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70.
刘士林 《学术界》2001,(5):247-248
由济南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学术讨论会于2 0 0 1年 5月 2 8日至 30日在古城苏州东吴饭店举行。本次会议设计为同仁性质的小型学术讨论 ,来自北京、南京、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同仁出席了此次活动。提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进行讨论的现实原因在于 :建立在西方文化叙事基础上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由于脱离了中国民族固有的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文化语境 ,所以不仅越来越无法被广大的汉语听众所接受和解读 ,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剥夺着中国民族再现历史、表现时代与想象未来的可能。而一个民族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